索尼公司的工作人員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拿來兩臺相同的單電相機,給一臺外面加裝一個單反的殼子,然后拿到大街上問人們哪臺相機的畫質更好,結果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加裝單反殼子的那臺拍得更好。究其原因,人們回答得很直接,“那臺更大!”普通人對相機的理解:大的就是好的。這種認識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數碼相機而言,確實是越大越好(索尼RX1和萊卡M9相機除外)。
相機大了之后,上面就多添置了一些按鈕,這些按鈕足以讓一個初次使用的人撓頭。我看到過許多人拿相機不知如何設定,也碰到過許多人使用頂級數碼單反卻用自動擋拍攝。相機不會設定,說明對自己的器材還不夠熟悉。這里介紹幾個職業攝影師對相機的設定,對許多人也許有參考價值。

畫質的設置
拍攝前,你首先要考慮的應當是圖片質量(JPEG或RAW)。而你打開菜單的第一項也就是畫質設定。職業攝影師畫質的選擇是RAW格式,或者RAW格式+JPEG格式。我知道大多數人只拍JPEG文件,不拍攝RAW文件。原因是文件太大,操作不方便。如果你拍攝的照片只是給家人和朋友分享,這確實無可后厚非。但如果你想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那就必須去熟悉RAW格式。
RAW格式的優勢在之前的《為什么要拍RAW格式?》一文中曾做過詳細的介紹。設了RAW格式,你幾乎不用再擔心曝光不精準,白平衡不正確,鏡頭暗角等等,因為這些在后期都可以重新修正。RAW格式文件是數碼時代的“底片”,是真正能證明作者版權的文件。這里想強調的一點是,解RAW格式的軟件最好使用Lightroom、Capture One Pro這樣的專業軟件,這兩個軟件解出的圖片是相機廠家提供的解碼軟件(比如佳能的DDP軟件)望塵莫及的。
色彩空間的設置
大多數相機的內部設置有sRGB和Adobe RGB兩種選擇,如果你只打算用于網絡交流之類,sRGB較好,它色彩空間相對較低。而Adobe RGB則擁有更廣的色域,如果你沒有一個很好的顯示器,則無法顯示出這些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拍RAW格式,則不需要考慮色域的設置。因為RAW格式記錄了更寬的色彩空間,只是我們目前的設備用不著那么寬的色彩空間。所以,色彩空間的設置只是為拍攝JPEG文件準備的。拍攝RAW格式后,色域的選擇就更多地要看你輸出的目的了。
曝光模式的設置
入門級單反都有場景預設模式(運動、人像、風景等),但到了專業單反則就只剩下B、M、Av、Tv、P擋了。職業攝影師的曝光模式大多數情況下會選Av擋(光圈優先),選擇光圈優先主要是想通過光圈的設定來控制景深,在《為什么要選擇光圈優先?》一文中曾做過詳細的說明。如果你不考慮景深或者對曝光不夠熟悉,可以直接選擇P擋(程序自動)。在P擋下,相機會計算光線,自動給出光圈值、快門速度和感光度ISO,但你仍可以對曝光進行補償。B、M、Tv擋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常用。如果你使用外用測光表,M擋(全手動)會很方便;而如果你要凝固動作(拍體育或野生動物)可以用Tv擋,而B擋主要用于拍攝夜景。

其他一些個人設置
除了以上三點,你還要對相機的對焦模式進行設置,相機的對焦模式分為 AF(自動對焦)和MF(手動對焦)。在自動模式下,又有幾項選擇,比如佳能的AF分為三種:ONE SHOT(單次對焦)、AIFOCUS(人工智能對焦)和AI SERVO(人工智能伺服對焦)。過去使用旁軸相機的攝影師都習慣設為單次對焦模式(ONE SHOT),用中心點對上焦后再重新構圖。如果焦點是移動的鳥、汽車和動物等,只能采用人工智能伺服對焦模式了,這種模式下所有焦點都可追蹤主體。
數碼單反都有高光警告功能,這個功能很重要,建議你一定要選擇開啟,它能告訴你哪些地方拍“疵”(曝光過度)了。數碼相機曝光最怕的就是曝光過度。
關于曝光補償,初學者都不會選擇,但拍RAW格式的攝影師許多人習慣把相機曝光減2/3擋。這種減曝在多數情況下是非常有效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拍“疵”。畢竟RAW格式在后期處理時提亮很容易。關于顯示屏,相機會提供圖像確認時間,有人選擇2秒,有人選擇持續顯示,但攝影師都會選擇關閉。關閉首先是因為顯示屏非常耗電。其次是每張圖片都確認,這將會使你失去許多拍攝的機會。最后要說的是液晶顯示屏的亮度,相機一般會設為自動,但建議你改為手動。因為在自動模式下,顯示屏的亮度會隨外界光線而變亮或變暗,這對評價照片的曝光是否正確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