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眾多社會公眾對霧霾天氣不以為然,認為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這種天氣會危及我們的壽命時,很多人急了。霧霾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壽命的呢?它對我們的壽命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霧霾會導致我們過早死亡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平中表示,目前我國約1/3城市人口暴露在超標的空氣環境中。在我國東部地區,城市細顆粒物污染嚴重,平均濃度超過發達國家的4-5倍,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霧霾天氣近些年來出現頻率也普遍提高了。
“霧霾天氣會對我們的人體健康造成損傷,這已經沒有什么爭議,無論是在氣象學界還是醫學界,這已經成為共識,并被流行性病學調查和一些實驗室研究所證實。”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庚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人們逐漸重視對大氣顆粒物的健康影響研究。所有的研究結果均確認吸入體內的顆粒物會導致肺炎、哮喘、肺功能下降等呼吸系統疾病;生活在顆粒物污染水平較高地區人群的死亡率明顯增加,尤其是會增加重病和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另外肺癌的發生率也增加了,從而導致更多人出現肺癌并不治身亡。
霧霾天氣還是心臟殺手。有研究表明,空氣中污染物加重時,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會增高。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證明,陰霾天中的顆粒污染物不僅會引發心肌梗死,還會造成心肌缺血或損傷。
也有不少專家認為,霧霾的形成將會對各種傳染疾病的流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大氣環境中,人的機體抵抗力也會大為減弱,從而導致壽命的縮減。

高污染城市死亡率超出15%至20%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室外空氣污染每年造成世界上130萬人死亡,并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目前大多數城市和農村人口均遭受到顆粒物對健康的影響,并且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對清潔城市的15%至20%。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分析了2006年大氣污染對國內113個城市的影響,發現大氣污染大約可引起29.97萬城市居民過早死亡。
國外研究表明,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每上升10毫克每立方米,呼吸系統疾病上升3.4%,心血管病上升1.4%,每日總死亡率上升1%。
霧霾如何影響我們的壽命?
王庚辰告訴記者,霧霾對人體健康或者壽命的影響程度首先是顆粒物在大氣中的濃度,以PM2.5為例,其濃度為每立方米50微克是什么效應,100微克什么效應,200微克什么效應,這個會有明顯的不同,需要分類予以研究。
但王庚辰表示,不同地方,其PM2.5組分并不一樣。就是在同一天都是霧霾天氣,由于大氣污染環境的不同,其霧霾中的成分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北京、張家口和石家莊,由于大氣污染源不同,其霧霾的成分一般會有一些區別。而霧霾中成分的不同,對人體的影響也不一樣。
“因此,我們考慮霧霾對人體壽命的影響,不僅要考慮其濃度,也要考慮其組分。一般而言,當PM2.5所含成分相同時,PM2.5的濃度越高,引起的健康危害往往也越大;濃度相同但所含成分不同時,有毒有害成分越多則健康危害越大。”王庚辰說,此外PM2.5的健康危害還與人群的耐受性和易感性有關。對不同的人群,比如老人、兒童和青年人,其產生的效應也不一樣。因此,最近有關中國北方的空氣污染將縮短北方居民平均壽命5.5年這樣的研究會受到很多人的質疑。”王庚辰說。
王庚辰表示,在未來,該領域的研究也需要環保領域和醫學界的人共同努力。不過,任何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針對霧霾影響壽命的多個角度的研究結論社會公眾也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應該允許這樣的研究,而不能將其一棍子打死。
對很多研究人員而言,他們目前面臨的一個障礙是,目前我國只公布了霧霾的濃度,卻沒有公布相關詳細的化學組分,因此也給醫學研究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肺癌發生率的上升與大氣污染有關
說到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人們最關心的就是霧霾與肺癌發生率的關系。
目前在我國,肺癌死亡率為40.57/10萬。在城鎮地區,每死亡4人,即有1人死于癌癥。而在因癌癥死去的每3至4人中,即有1人是肺癌。我國調查資料顯示,肺癌死亡率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經上升超過了4倍,其中,城市居民的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又明顯高于農村。
已經被世界多國普遍證明的是,導致肺癌的第一原因是吸煙,正是龐大煙民隊伍的存在,導致了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的上升。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認為,就我國而言,霧霾比香煙更容易致癌,他曾在某論壇上指出,近30年來,我國公眾吸煙率不斷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卻上升了4倍多,這可能與霧霾天增加有一定的關系。
支修益教授表示,我們的肺及呼吸道是一個開放器官,與外界直接接觸,外界很多致癌因素都可以導致肺癌,而霧霾污染就是導致肺癌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內很多專家認為,我國這些年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的上升都與嚴重的大氣污染有關,PM2.5更是其中的罪魁禍首。
在流行性病學調查研究中,隊列研究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該方法是將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為不同的亞組,追蹤其各自的結局,比較不同亞組之間頻率的差異,從而判定暴露因子與結局之間有無因果關聯及關聯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
美國癌癥學會1982-1998年間進行的一項多達50萬人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PM2.5年平均濃度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總的死亡風險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風險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風險上升8%。該成果一直被業內認為是大氣顆粒物與肺癌之間直接聯系的經典研究,被世界衛生組織廣泛引用。

PM2.5導致肺癌的非議
當然,PM2.5會導致肺癌的結論也面臨著很多的非議,很多人認為,多重原因都會導致肺癌的發生,怎么就能夠說一個經常有霧霾天氣的城市其肺癌患者就一定是PM2.5的原因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已經進行了20多年有關霧霾的研究,他表示,由于PM2.5中吸附了很多有害和有毒物質,又可通過呼吸道到達人的肺部直接進入肺泡,因此對肺的危害也會更大。但最主要的問題是,PM2.5導致肺癌缺乏明晰的直接證據。
2013年初的全國兩會期間,鐘南山與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間的“隔空對話”讓“PM2.5與肺癌是否有關”這個話題再度成為熱點。人們最為關注的一個實質問題是:PM2.5上升究竟會不會導致肺癌發病率上升。但是目前依舊缺乏病理學方面有力的證據。
學術界認為,肺癌的影響因素比較復雜,比如吸煙、大氣污染、室內的氡氣污染等都可能導致肺癌。另外這與肺癌的癌癥屬性也具有很大的關系。癌癥是自體細胞出了問題,因此病因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很多找不到確切的病因。
鐘南山表示,PM2.5是否會直接引發肺癌,還需要更長時間、更多的觀察,不過能肯定的是,PM2.5會加重肺癌的發展,增加肺癌的死亡率。
PM2.5和肺癌的因果確認難題
2012年下半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腫瘤研究中心啟動了在世界范圍內研究大氣顆粒物與肺癌之間關系的研究項目。目前,學術界在積極參與并熱切等待著世衛組織國際腫瘤研究中心最終的研究結果。
但是擁有大樣本患病群體廣受學術圈矚目的中國本土研究進展并不順利。我國的絕大部分醫生僅僅就是醫生,他們手中空有大堆的病例,卻缺乏研究的時間,另外由于沒有相應的激勵,他們也缺乏這樣做的動力。而專業的研究人員,卻缺乏大量的病例樣本。這讓PM2.5和肺癌的因果確認在未來依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霧霾影響壽命數據如何更可靠
霧霾會影響我們的壽命,這在學術界已經成為共識。但是讓人十分遺憾的是,霧霾對人壽命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中國至今尚缺乏擲地有聲的系統性研究。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研究PM2.5多年。2012年12月,由他執筆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四城市空氣質量相對于2010年沒有改善,因PM2.5污染造成的“超額死亡”人數將達8572人,由其帶來的經濟損失將達68億元人民幣。但是這個有零有整的數據遭到了很多公眾的質疑。
潘小川認為,很多公眾誤讀了他們的研究,實際上,他們的研究并不是要一一找到8000多名死者,而是用環境流行病學的通用方法測算出來的數據,在研究中,他們使用了這幾年死亡率的數據和污染物的數據,然后通過數學推演計算的方法才得出了這樣的數據。當然,這只是一個統計學模型的預測和推演,體現的是理論上的風險性和可能性。另外,他們的這個推演甚至是按照年均值來算的,也就是如果一年365天都暴露在PM2.5超標的環境下,可能會增加8000多人的死亡風險,但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幾率很小。
潘小川表示,由于其他一些難以統計的變化因素,他們的統計也無法反映這些因素對PM2.5污染危害程度的影響,因此統計數據會和實際數據會有一些差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告訴記者,潘小川的研究方法并沒有問題。實際上,在國際范圍內,大部分流行病學的數據都是用相似的辦法推斷而來的。這些數據的目的是提供概貌,盡可能地為決策提供方向,但不代表這就是真實的情況。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員闞海東教授表示,要確立霧霾和肺癌之間的因果關系,確定PM2.5對肺癌的直接致病作用,必須是全世界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出了同一個結果,比如吸煙致癌的研究。目前,PM2.5的研究顯然還沒有進展到這樣的地步。
其次,科學結論的得出也需要時間驗證。然而,我國環保部門從今年1月才開始發布全國74個城市的PM2.5監測數據,此前,所有的PM2.5監測都只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零星開展,數據的積累遠遠不夠。因此,PM2.5導致肺癌還有待長時間深入的研究。
未來需要加強數據收集與管理
王庚辰表示,國內外關于霧霾與健康或者壽命相關關系的研究一般都是統計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可靠性與準確性等方面的一些問題,也給研究帶來了一些挑戰。
據了解,1990年代末期,我國環境監測體系逐漸完善,但數據質量堪憂。由于藍天數量與官員考核掛鉤,有些地方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已非秘密,因此一些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時一些課題組只能拋棄這些數據。
目前我國環保部門公布的大氣數據在總體上質量是能夠保證的,因為國家已經建立了相應的一些管理和制度。但由于相關技術手段還不成熟,依據觀測得到的結果會和實際情況有一些差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方便數據的對比和使用,在監測時需要使用統一的技術和統一標準的監測方法,并使用標準儀器,這樣才有可比性。
王庚辰認為,未來,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大氣污染及相關疾病關聯數據的收集與管理,并不斷提高其可靠性和準確性,這將為以后進行霧霾與健康或者壽命關系問題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為此,環保部門需要對大氣污染數據的發布進行質量控制,嚴格按照標準和規范執行,不管是領導還是具體人員,都沒有權力修改、偽造。”王庚辰說。
另外,各大醫院也需要加強對肺癌等多種疾病的數據記載與保存,并讓相關研究人員在進行研究時能夠獲得這些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