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品安全在全世界排名如何?根據網上調查,悲觀者說中國排名倒數20%,樂觀者給出的數字也不過是50%上下,而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給出的答案是:39%。在EIU近日發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中國位列全球107個參與排名國家的第42位。EIU是經濟學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發布排名報告對其是一項研究任務而非做一門“生意”,各國政府和研究機構對其所發布的各類排名通常比較認可。
盡管發布機構權威,但在諸如毒奶粉、地溝油、假羊肉這樣的食品安全惡性事件不絕于耳的時候,這一結果難免引來多方質疑。究竟是《報告》不夠準確,還是我們對食品安全的理解有誤呢?

食品安全中外理解不同
提起食品安全,大眾往往想到的是某種食物是否有毒、有害,乃至是否有質量保證。不過,在這份《報告》中,這一含義的“食品安全”只占一小部分。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份《報告》,記者下載了EIU發布的英文原件。事實上,《報告》中的排名是由3大項——食品價格承受力、食品供應能力、食品質量與安全,18個小項共27個指標共同決定的,其中只有第三大項“食品質量與安全”才與我們常說的“食品安全”有相關性,而這一大項本身又是由5小項組成的,即飲食多樣性、營養標準、微量元素的利用率、蛋白質質量(蛋白質可消化性)與食品安全。看得出,只有這最后一點才真正與食物是否有毒、有害相關。也就是說,在這個評分標準中,真正關于食品是否有毒這個意義上的安全只占整個評分系統權重的5%-10%。
之所以出現兩種意義的“食品安全”,其實與中文的表達有一定關系。食品行業研究人員、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云無心告訴記者,這個報告標題說的“食品安全”叫做food security,主要側重是否獲得充足的糧食供應。而人們通常說的食物是不是有害,也就是評分指標中的“食品安全”則被稱為food safety。不過在翻譯為中文時,二者很容易都被稱為“食品安全”。
其實,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文上區別二者的。記者翻閱了200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宣言》的中文版,其中food security就被翻譯為“糧食安全”,并將其定義為“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通過物質、社會和經濟手段獲得充足、安全和營養的食物,滿足其過上積極、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和飲食偏好”,而本《報告》標題中的food security就是以此定義的。
由此可見,EIU發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與我們第一感覺的食品安全相去甚遠,而是更側重于全球各國饑餓和營養不良指數,被翻譯為“糧食安全”更不容易引起誤會。
研究權威性如何?
雖然澄清了《報告》中“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的區別,依然有不少網友質疑EIU給出的結論,“EIU所檢驗的食品是如何抽樣的?是自己親自從市場上隨機抽樣的還是由中國政府某個部門送檢的?抽檢了多少種中國食品?抽檢又是持續了多長時間…… ”
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聯系了參與本份《報告》的多位專家。盡管截止到發稿之時,依然沒有收到有效的答復,但是從《報告》附件中還是可以找到若干線索:這份《報告》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動態基準模型,即系統狀態隨時間而變化的模型,每一季度都會更新數據;從數據來源來看,盡管27個指數中有極少數是EIU通過政府網站資料分析所得,絕大多數還是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而在數據時效性上,雖然少部分數據截止到2007年,大多數還是最新資料。由此看來,盡管統計分析及計算模型本身的誤差不可避免,但總體還比較中立。

糧食安全排行榜上的中國
其實今年并非EIU第一次發布《報告》,在去年的排行榜上,中國與羅馬尼亞并列第38位。去年《報告》指出,中國存在食品安全網絡項目、農業生產波動最小、且有較好的營養標準等。同時,中國面臨的挑戰包括農業研發上的開支不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高、飲食多樣化程度較低。
單從排名看,中國今年下降了4位。不過,事實并非完全如此。通過對比發現,今年參與排名的國家多了兩個——新加坡和愛爾蘭,它們分列排行榜的16和11位。此外,今年還新增了兩項指標以使分析更具科學性,分別是“腐敗”和“城鎮化”。據《報告》的解釋,“腐敗”會使自然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從而令食品供應力出現問題,同時還會使食品分配出現瓶頸。此一項,我國得分較低。
總體來說,近兩年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很穩定,EIU將中國列入良好表現一檔。此外,《報告》還特別提示,指數排名與各國人均GDP構成呈非常強烈的正相關關系,相對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中國是為數不多的食品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會富裕程度的國家之一。而另一發展中人口大國印度排名則在70位。
同時,中國的城鎮化也值得關注。城市化促使政府加強保障工作以滿足城市擴張帶來的需求變化,同時相對集中的人口也帶來食品供給模式的改變,目前中國正在推動形成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發展格局,這也有望成為提升中國食品安全水平躋身世界前列的重要契機。
對于這一排行結果,EIU專家組成員艾琳·肯尼迪表示,排名過程中,專家組考慮因素很多。不只關注食品安全水平的絕對值,更重要的還需要關注造成食品不安全的原因,這對于政策的制定更有價值。 具體到中國國情,可以概括為人口多、時間短。
中國實際糧食安全水平如何?
無論是38名還是42名,都顯示我國糧食安全水平處于全球中上游。這一排名是否合理呢?中國第四軍醫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主任王楓表示,這一結果完全可以理解。“《報告》中的‘食品價格’和‘食品供應力’兩大項都是從‘量’上進行考量的,即食物的‘量’能不能滿足本國人的需要,如果不能,就會引發饑荒。從本質上講,食物的‘量’比‘質’,也就是‘食品質量與安全’更重要。”
王楓介紹,從食物“量”上來看,我國確實做得比較好,雖然農業產量上依然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是總體來看國民“吃飽”已不成問題。事實上,近20年來,這一狀況都不曾改變過。正是由于不必擔心是否能夠“吃飽”,使得人們一提起“糧食安全”就會容易忽略食物價格和供應能力的問題,而把目光集中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上。
當然,這份《報告》對中國糧食安全方面的挑戰也有所展示。與想象中不同,在“食品質量與安全”這一項下,最大的挑戰不是我們總談到的“食品安全”,而是常被忽略的“飲食多樣性”。
這一點在王楓看來,確實符合實際情況。由于我國是個農業國家,農民吃的多是自己種的作物,很少從外界購買。而我國地域廣大,不同地區適宜生長的作物各不相同,這就使得不少地方的農民都會出現飲食單一的情況。“比如我從小生長的陜西農村,那里的居民不養魚,肉類以豬肉和雞肉為主,久而久之不僅在飲食上不吃魚,甚至口感上也覺得魚不好吃”。

“而在城市地區,雖然食品供應的多樣性不成問題,但是市民也會因為飲食習慣而造成膳食不均衡的問題。比如,不少人吃素或不喝牛奶、不吃奶制品,還有人由于片面宣傳,認為雞蛋膽固醇過高而拒食雞蛋,這些都是‘飲食多樣性’得分低的原因。”
此外,雖然排名處于中上游,云無心表示,考慮一下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食品狀況,這個排名真不算高。其實,我們公眾平時關注的、常拿來進行比較的幾個“外國”排名大都在中國之前。
中國食品安全是什么狀況?
在不少網友看來,《報告》中涉及食品數量、價格、供應的指數占了一多半,這就“拉高”了平均分。如果單算“食品質量與安全”一大項,尤其是單算“食品安全”一小項,中國的得分就會非常低。事實并非如此。中國“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單項排名與烏克蘭并列43,與平均排名相差無幾,而“食品安全”小項得分也不低,達到93.1。
這一結果或許令人不解。按照EIU的解釋,食品安全個別事件雖然引起的國際影響和輿論風波很大,但最終并不能、也不應掩蓋食品安全保障的真實水平。在去年,美國、歐洲部分國家曾發生死亡數十人的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甚至引發嚴重的貿易糾紛,但對衡量一國食品安全長期綜合保障能力并不構成實質影響。
當然,對于中國民眾而言,未必能夠將毒奶粉、地溝油等屢見不鮮的報告當做個別事件。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國也確實存在不少問題。王楓告訴記者,除了食品安全監管不力,中國人的某些飲食喜好也增加了食品不安全的因素。比如,我們大多青睞色彩鮮艷誘人的食物,口感上十分追求“筋道”,喜歡Q彈的感覺,這就無形中給了有毒添加劑以可乘之機。
“不過公眾感到我國食品安全性很差,有時是把此類負面新聞放大了”,云無心表示。“比如,中國某個城市出現某種非法食品,公眾會覺得這種食品都不安全了。而中國這么大,食品行業又是大量小生產者構成的,這樣的問題會經常都有。舉個例子說,牛奶的黃曲霉毒素事件,當時檢測了200個批次,有兩個批次超標,就讓許多人覺得糟糕得不行了。而在中國,還有大量的“食品安全熱門新聞”是炒作或者構陷的結果,食品本身并沒有問題,比如西瓜草莓膨大劑、香蕉催熟、五得利面粉、葡萄酒農殘,還有最近的奶粉反式脂肪等等事件。如果去除了這些謠言,真正的食品安全新聞就要少很多。因此,我國食品安全雖然問題很多,但也不是極度糟糕。而其他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只是我們不關注,而不是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