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存款利率市場化是當前及今后中國金融改革的重點,穩步放松、逐步解除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是實現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最后一個節點。本文實證分析現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有效性,分析存款利率放松或解除管制的次序和方式,并提出與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相配套的政策與措施。
關鍵詞:利率管制;均衡利率;偏離度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9-0053-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9.13
一、引言
利率管制是金融管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都經歷過利率管制。美國20世紀30年代頒布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所確定的Q條例,正式成為美國利率管制的開端,1966年又頒布了《臨時利率控制法案》進一步強化利率管制。英國的利率管制則主要表現為銀行間利率協定,在第一次大戰之后就存在。1941年德國納粹占領下的法國維希政府通過制定《銀行法》對存貸款利率實施了較長時期的管制;二戰結束后,法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增長,加強了信貸管理政策,規定存貸款的最高利率水平。德國于1932年開始實施利率管制,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利率管制的范圍由最初的銀行間利率協定,擴展到存貸款利率、票據貼現利率、各種手續費。1947年日本頒布的《利率調整法》采取直接限制和指導性限制存款利率、短期貸款利率、長期優惠貸款利率、債券發行利率。20世紀30年代和二戰后,為防止資金外流、優先發展產業、實行信貸傾斜和加強銀行的監管以限制風險等方面的考慮,澳大利亞出臺了包括對銀行存貸款利率實行嚴格控制在內的金融管制政策①。此外,韓國、中國臺灣、印度等國家或地區都實行較長時期的利率管制政策。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放松利率管制,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勢在必行。1996年,中國正式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標志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式啟動。但中國在經濟轉軌進程中,國家金融控制成為制度變遷成本,由此成為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緩慢的重要緣由②。正如赫爾曼、穆爾多克和斯蒂格利茨(1997)在《金融約束: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中認為的那樣,政府通過對存貸款利率進行管制是為金融部門和企業部門創造租金機會,并以此促進金融部門的發展和企業部門的資金需求,進而促進經濟發展[1]。利率管制與利率市場化并存的現實,引發了諸多學者對中國利率管制的思考。賀學會(1999)分析了低利率管制帶來的儲蓄縮減效應,要防止儲蓄縮減必須進行強制儲蓄,而這種強制儲蓄政策又會帶來扭曲效應[2]。王國松(2001)認為,中國一直奉行“金融約束”政策,始終沒有放棄對存貸款利率的嚴格管制,尤其是對本幣存貸款利率的控制[3]。宋倫進(2005)則認為,我國現階段利率管制是合理的,不宜實行利率的市場化[4]。秦麗(2004)認為中國利率管制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5]。劉春梅(2006)指出,放開貸款利率上限雖有局限性,但仍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6]。孔德剛(2007)分析認為,當前“存款利率管上限,貸款利率管下限”的目標體現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力求穩定的特點,有利于維護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與金融市場的穩定[7]。徐衛國(2007)認為,利率管制既創造了租金效應,又帶來銀行效率的損失[8]。趙天榮和李成(2009)分析利率管制對金融中介的影響,指出放開貸款利率管制,保持存款利率管制既能促使利率形成機制的形成,又能提高金融機構競爭實力[9]; Feyzio lu(2009)和人民銀行報告(2009)也間接指出中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一般是有效的[10-11]。何東和王洪林(2011)運用多國面板數據模型得出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一般有效的結論,用2004年以來的貸款占比分析認為貸款利率下限管制大多無效[12]。
事實上,長期存款利率管制導致居民儲蓄財富扭曲,隨著近年來通脹呈現持續走高態勢,“負利率”使居民財富嚴重縮水,存款利率放開的呼聲不絕于耳。人民幣匯率雙邊波動、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利率的變相市場化①,為主導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實行市場化提供有益條件和內在動力,倒逼人民幣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特別是2012年6月和7月,央行兩次降息的同時,擴大了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尤其首次允許存款利率上浮10%,存款利率市場化“驚險一躍”成為改革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突破性嘗試,2013年7月20日,央行放開貸款利率管制下限,由此貸款利率實現市場化,后續利率市場化僅剩人民幣存款利率。
鑒于存款利率還存在上限管理,那么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上限管制有效”嗎?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并對后續利率市場化改革提出一些拙見。
二、存款利率管制對銀行存貸款的影響
一般地說,在競爭性銀行體系中,客戶有選擇銀行的空間,貸款利率人為設定在較高水平;在壟斷性銀行體系中,客戶選擇銀行的余地相對較小,銀行之間容易達成共謀,形成壟斷利率協議,使得利率處于超高狀態[13]。根據西方經濟理論,銀行依據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決定利潤最大化:銀行根據貸款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決定貸款的發放;根據存款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而吸收存款。在存款利率管制的情況下,銀行成為資金價格的接受者而非定價者,只能被動接受管制的利率。假設經濟中存在n家銀行,每家銀行i決定其存款利率rD和貸款利率rL。銀行的準備金率為?琢,所有銀行都面臨儲蓄總供給曲線rD和貸款需求曲線rL(L),其中,D=Di,L=Li,rL表示對企業或住戶的貸款利率,rD代表存款利率。
每個銀行都面臨對存款和貸款總額的管理成本,分別表示為di(Di)和li(Li),固定成本為Fi,r表示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利率),那么銀行i的利潤最大化問題可表示為:
[rL(L)-r]Li+[r-rD(D)]Di-di(Di)-li(Li)-Fi(1)
s.t.(1-?琢)Di≥Li
該問題的拉格朗日函數為:
F=[rL(L)-r)]Li+[r-rD(D)]Di-di(Di)-li(Li)-Fi+?姿i[(1-?琢)Di-Li]
?姿i為拉格朗日乘子。
則該函數的庫恩—塔克條件可以寫成:
-r'D(D)Di+r-rD(D)-d'i(Di)+(1-?琢)?姿i=0(2)
r'L(L)Li+rL(L)-r-l'i(L)-?姿i=0(3)
[(1-?琢)Di-Li]?姿i=0,?姿i≥0(4)
如果商業銀行沒有準備金要求,那么存款和貸款決策是相互獨立的。然而,商業銀行必須持有一定的準備金,存款和貸款之間就具有緊密的聯系。在準備金率約束下,商業銀行的影子價格就變成?姿i,且為正,這相當于對商業銀行貸款征稅,而對存款進行補貼,補貼份額為(1-?琢)?姿i,因此導致存款增加,貸款縮減。由于存貸量主要取決于存款和貸款的邊際成本,存貸款市場份額決定于銀行間相對邊際成本的高低,低邊際成本的銀行擁有相對較大的市場份額。
在存款利率管制,貸款利率并沒有管制(r r-rD-d't(Di)+(1-?琢)?姿i=0 (5) 此時,商業銀行i的最優貸款量為: L*i=(r-rD-d'i(Di))/((?琢-1)r'L)-(rL(L)-r+(l'i(Li))/r'L 最優存款量為: D*i=L*i/(1-?琢),且?墜D*i/?墜rD=1/(1-?琢)2r'L>0 可見,當存款利率受約束時,貸款額只取決于銀行貸款利率和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存款量則受存款利率上限水平的影響,上限越高,吸收存款量也就越多。存款利率都會因存款利率管制的解除而終究處于均衡利率水平,任何非均衡的利率都具有向均衡利率回復的動力,這個動力機制的關鍵就是放松存款利率管控,實行利率市場化,便于發揮利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功用。 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有效性需要估計均衡實際利率水平,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礎上,運用OLS估計方法,建立包含利率管制因素的實際利率模型,并在估計的模型中剔除利率管制的影響,以獲得非利率管制下的均衡實際利率。 三、計量模型設定 (一)研究模型 為了估計無利率管制下的實際均衡利率水平,參考Laubach and Williams(2001)[15],假定影響均衡利率水平的因素有跨期消費替代彈性、人口增長率、技術進步率、時間偏好率。它們之間的線性關系可以寫成式(6)所示的標準最優增長模型: r=q/?滓+n+?籽(6) 其中,r代表均衡利率,q代表技術進步率,?滓代表跨期消費替代彈性,n代表人口增長率,?籽代表時間偏好率。等式右邊前兩項正是產出增長率(Hong and Wang,2011)[16],即q/?滓+n=g。因此,可以將利率管制下的實際利率的決定寫成式(7)所示的函數形式。 r=f(g,?籽,?啄)(7) 其中,?啄代表利率管制程度。 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1996年正式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利率管制程度逐漸減輕,因此設置虛擬變量d96。綜合所有因素,將式(7)寫成所有因素的線性形式,即得本文所需的實證模型。 rt=?茁0+?茁1gt+?茁2?籽t+?茁3?啄t+?茁4d96+?滋t(8) 式(8)中,?滋t為誤差項,?茁0,…?茁4均是待估參數。?茁3>0,表明利率管制壓低了實際利率水平; ?茁4>0,表明1996年后我國實行利率市場化提高了實際利率水平。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定義 參鑒Laubach and Williams(2001)對均衡利率的決定因素的分析以及管制下的均衡利率決定方程式,可以得出具體變量,儲蓄率作為時間偏好率的代理變量,根據索洛增長理論:實際利率與經濟增長率正相關,與儲蓄率負相關。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管制程度越深,實際利率越低,實際利率與利率管制程度負相關,和市場化利率正相關。為保證數據的可得性、權威性,實際利率、儲蓄率數據取自世界銀行《發展指標數據庫》(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set),有關變量的說明見表1,實際GDP增長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所有變量樣本期為1980—2011年。 四、實證結果和解釋 (一)平穩性檢驗 上述數據均為時間序列數據,在進行回歸分析時,需要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ADF檢驗在1%的顯著水平下g、r、?啄、?籽均為一階差分平穩,即為I(1),見表2。由于每個變量都是同階單整序列,在進行回歸時,需要進行協整檢驗。 (二)基于殘差的協整檢驗 基于回歸殘差的協整檢驗由Engle and Granger(1987)提出,其檢驗的原理是考察回歸殘差是否平穩。如果殘差是平穩的,那么因變量能被自變量的線性組合所解釋,兩者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反之,如果殘差不穩定,那么它們之間就不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檢驗結果顯示,殘差序列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因此可以確定殘差為平穩序列(見表3)。 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r為因變量,g、?啄、?籽、d96為自變量估計式(8),然后對殘差進行診斷,診斷結果表明,殘差服從正態分布假設、不存在異方差、無ARCH效應、無序列相關性。 (三)實證結果 模型估計結果為: r=27.29-0.296g-0.416?籽-0.099?啄+0.704d96 SE=(4.522) (0.099) (0.100) (0.039) (2.585) t=(6.035) (-2.976) (-4.157) (-2.538) (0.272) R2=0.5605,R2=0.4954,D.W=1.735,F=8.6104 估計結果顯示,實際GDP增長率、儲蓄率、利率管制的系數估計值均顯著為負,表明經濟增長、儲蓄提高和管制程度增加均不利于實際利率,利率管制程度越深(管制指數偏高),實際利率越低于均衡實際利率水平。這說明,我國長期利率管制的確壓低了實際利率水平,d96估計值為正,但不顯著,即我國利率市場化沒有顯著提高實際利率水平,主要原因是我國存款利率依然存在管制,通貨膨脹上行也造成實際利率偏低。 五、均衡實際利率的估算及偏離度分析 經過估計合理有效的模型,根據該實證模型所得結果就能估計我國均衡實際利率及偏離度,具體做法是利用實際利率減去利率管制的影響,就得到了均衡實際利率。為了比較實際利率與均衡實際利率,定義實際利率對均衡實際利率的偏離度CMIS,其計算公式為: CMIS=(實際利率—均衡實際利率)/均衡實際利率 若CMIS>0,表示現實中的實際利率大于均衡實際利率;CMIS<0,說明現實中的實際利率低于均衡實際利率。 均衡實際利率和偏離度的測算結果見圖1。在圖1中,2011年的均衡實際利率為2.192%,明顯高于同期-1.108%的實際利率,其中,2005年均衡實際利率為4.88%,比何東和王紅林(2011)估計的4.7%高出0.18%。不僅如此,從整個變化趨勢看,1980年以來我國均衡實際利率一直高于實際利率,均衡實際利率最高時達到14.069%(1982年)。盡管我國金融自由化進程不斷加快,但仍未完全實現金融自由化,利率管制對實際利率仍存在潛在影響,這意味著存款利率上限約束有效,說明貨幣當局對存款利率上限施加管制,降低金融機構的利息負擔,為金融機構截取額外租金利益。 偏離度的變動趨勢除表現兩個極端峰值-10.764%(1994年)和-3.326%(2008年)外,其余則表現相對平穩,波幅較小,始終在零值附近小幅震動。這說明,在利率市場化前進、停滯與倒退的交互進程中,實際利率始終與均衡實際利率走勢一致,個別年份出現大幅偏離也是短暫的,隨著利率市場化漸次推進,這種偏離會最終縮小并趨于穩定。由于我國金融機構的壟斷程度高、分支機構龐大、銀行間競爭激烈,利率市場化后利率水平必然升高,但是不會出現長時間的利率“超調”,實際利率終向均衡實際利率復歸,這從偏離度的變動中可見一斑。 六、結論及政策含義 放松存款利率限制,擴大利率浮動范圍,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是當前金融領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分析表明目前施行的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有效。根據模型估計結果,自1980年起,我國均衡實際利率顯著高于同期實際利率水平,這意味著長期利率管制導致實際利率低于均衡實際利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有效性得以持續;實際利率對均衡實際利率的偏離度亦顯示,二者變動趨勢一致,且多在零值點附近,個別年份雖出現跳躍特性,但不影響整個變化趨勢。 后續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可按照幾個步驟進行:1.選擇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試點大額、長期性存款利率(如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的自由定價;2.擴大替代性存款產品的范圍,適時放開替代性金融產品價格;3.逐步擴大長期定期存款、大額協議存款的利率上浮區間;4.逐步擴大短期和小額存款利率的上浮區間直至最終完全放開上限管控。所以,要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任務,攻克最后險關,必須做好做實以下工作: 首先,著力健全和實施各項綜合改革配套措施,為利率市場順利推進提供保障。依據我國國情及當前金融改革的復雜境況,必須做到:一是強化金融機構會計和披露要求,完善法律和司法實踐框架;二是應抓緊研判,擇機出臺并組織實施存款保險制度和破產退出制度,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三是加快國有銀行改革,硬化財務預算約束,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增強存貸款市場的競爭度。 其次,完善利率傳導機制,增強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一是轉變以往調控思路,確定適宜充當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的政策目標利率,建立貨幣政策轉型進程中的引導利率;二是加快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建設步伐,繼續培育我國“準基準利率”Shibor,提高債券市場發展的深廣程度,增強債市投資的吸引力;三是疏通利率傳導過程中的“梗阻”,實現金融市場利率對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存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 最后,改進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水平,防范市場化風險。一是統籌三大監管部門工作,實行功能監管與行業指導相協調、權責對稱的監管安排;二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運行有效的綜合性監管技術平臺;三是充分協調監管機構與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利益沖突,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共同應對市場化沖擊。 (責任編輯:李興發) 參考文獻: [1]青木昌彥等.政府在東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比較制度分析[A].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2]賀學會.利率市場化:新一輪金融改革的支點[J].金融研究,1999(11):27-31. [3]王國松.中國的利率管制與利率市場化[J].經濟研究,2001(6):13-20. [4]宋倫進,蔡京民.我國現階段實行利率管制的合理性分析[J].商業研究,2005(8):10-11. [5]秦麗.我國利率制度安排有效性分析[J].西南金融,2004(12):49-50. [6]劉春梅.“放松貸款利率管制”:現實選擇、理論模型與經濟效應[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68-73. [7]孔德剛.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模式及風險評析[J].財經政法資訊,2007(2):13-19. [8]徐衛國.我國存貸款利率管制的利弊分析及其對策[J].世界經濟情況,2007(6):13-17. [9]趙天榮,李 成.利率市場化選擇的理論邏輯與中國的實證[J].福建論壇,2009(2):23-27. [10]Feyzio lu Tarhan,Porter Nathan and Takáts El?d.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R].IMF Working Paper,August 2009. [11]中國人民銀行(PBC).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R].2009. [12]何東,王紅林.利率雙軌制與中國貨幣政策實施[J].金融研究,2011(12):1-18. [13]黃金老.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J].經濟研究,2001(1):19-28. [14]Laubach Thomas and Williams C. John.Measuring the Nature Rate of Interest[R].IM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 2001. [15]He Dong and Wang Honglin.Dual-track Interest Rates and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R] .Hong Kong Institute for Monetar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11. [16]陶雄華,陳明玨.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測度與改革指向[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3):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