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與社會保障問題及其發展機遇,提出了柔性提高部分行業的退休年齡,支持鼓勵養老相關產業發展,鼓勵創業、科技創新和企業轉型升級,支持老年人旅游市場開發,推進我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設,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等一系列對策建議,以應對我國養老保障的巨大壓力。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9-008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9.20
一、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的困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與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國民平均預期壽命越來越長,我國人口出現嚴重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過程,其表現為人口年齡中位數的升高。在發展中國家,如若總人口中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人口超過10%(發達國家是65歲及以上的人口超過7%),則這一類型的人口通常稱為老年型人口。
201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2%,相比2005年末提高了3.26%;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9.39%,相比2005年末提高了1.67%。我國作為經濟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出10%的界定標準達4.32%之多,表明人口老齡化已較嚴重,“未富先老”已成既成事實。專家估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還會上升至30%,屆時60歲以上人口可能達4億多。
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與社會保障問題
(一)勞動力數量逐漸下降,就業供需之間矛盾加深
與人口老齡化相對應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勞動力數量的下降。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末最新數據及表1顯示,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比2011年末下降0.6%[1]。由此可看出,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數較大,短期內還有一定的勞動力資源優勢。但隨著老齡化的加快及生育率的下降,低齡人口補給的速度較慢,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日漸明顯。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衰竭消失,勞動力供需之間的矛盾也會進一步加深。
(二)老年人口負擔系數遞增,社會與家庭養老負擔加重
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少子化”的存在,也促使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負擔逐漸加重。因為目前我國基本退休年齡為60歲,本文用60歲及以上人數(老年人口數)與15至59歲的人數(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作為我國老年人口負擔系數。近年我國來老年人口負擔系數連年遞增,由2005年的16.05%遞增到2012年的20.69%,未來幾十年我國老年人口負擔系數仍會遞增,養老負擔有加重的趨勢。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較晚且不夠完善,曾經為國家貢獻了幾十年的老員工們正相繼退休,而國家的養老保險模式在上世紀從現收現付制向“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混合型養老體制轉變時,轉軌的成本沒有明確由誰來承擔及落實。另外,養老金替代率過高且覆蓋范圍較窄,于是出現了混賬管理、個人賬戶資金被挪用等情況。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額度已超過2.2萬億,若沒有財政補貼,多個省市早已收不抵支。有專家分析,到2015年有可能出現支付缺口,足可見養老金空賬問題亟待解決。
(三)空巢、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突出
在我國計劃生育、獨生子女等多重政策背景下,人口老齡化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其空巢化、高齡化、病殘或失能化等特點明顯。由于大批城鎮或農村青壯年去異地讀書、就業、務工、經商、居住等,造成空巢現象非常嚴重,這給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養老帶來了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子女不在身邊,起居生活沒人照料;二是不斷延伸的精神需求很難滿足。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65歲以上“空巢老人”已達4150萬人,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達70%。同時,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人,已達農村老年人口的37%,2013年這一比例將會進一步擴大。“空巢家庭”將是21世紀我國城市乃至許多農村地區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對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形成較大沖擊。
(四)社會養老體系薄弱,“一床難求”普遍存在
民政部2012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鄉養老機構已達4.18萬個,養老床位365萬張,但平均每50個老人擁有不到一張床,還存在養老護理員短缺且專業程度低的問題。據全國老齡辦與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開展的“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顯示,2010年末全國城鄉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約有3300萬,預計到2015年達到4000萬。因此,即使按4:1的比例配備養老護理員,也需1000萬名,而目前從業人員不足百萬,且近一半是文盲。雖然社會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問題較為突出,但一些民辦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并不高,民辦養老事業發展緩慢且缺少政府及社會有力的支持。總體而言,目前社會養老體系薄弱,難以滿足我國快速老齡化引起的巨大養老需求。
(五)少兒人口占比下降,影響未來經濟活力與創新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少兒人口(0~14歲)占總人口比重只達16.44%,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29%的水平,比2005年的20.33%已下降了3.89個百分點,且八年來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少子化”加劇問題比較突出。
三、人口老齡化帶來經濟與社會保障發展的機遇
(一)老年人消費需求增加,市場空間巨大
老年人口的增加勢必推動老年人相關產品消費的增加。例如,近年來針對老年人開發的護理保險、保險理財產品、老齡手機、助聽器、電動車、紙尿褲、多功能拐棍、養老保健產品等,在市場上均取得了不俗業績。2010年統計局公布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4.83歲,并且還會繼續延長。而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隨著科技醫療水平發展,這一趨勢未來仍將保持,這將極大地推動老年人市場需求。
(二)養老需求增加,帶動社會基礎建設和相關產業發展
隨著社會進步和老齡化加速,老齡群體的養老需求不斷增加且逐步多元化。傳統的物質生活需求已經不能滿足老齡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精神需求。目前,國內的社會養老體系還較薄弱,基于老年人的生活居住、護理服務、醫療保健等需求,國家和企業對于養老機構和社區等的建設會帶動建筑、家具裝飾、物流運輸、醫療衛生、家政服務等各大行業的發展。而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會推動老人教育、休閑娛樂、養生保健等老齡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老人出游意愿增強,旅游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各大旅游公司競相開發老年人旅游市場,以老年旅游為主題的各種旅游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因老年人口的特殊性及要求較高的老年旅游服務需求難以跟上,我國老年旅游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但仍處于較落后的發展階段。據中國老齡委調查,當前我國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數已占我國旅游人口總數的20%以上。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我國老年人旅游市場潛力巨大,有很大發展空間。
(四)刺激科技創新,彌補勞動力不足和滿足老人的多元化需求
老齡化加劇造成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當達到一定程度時,若沒有替代品產生,勞動力不足將較為明顯。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內在的矛盾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科技創新。創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促進高科技的全自動化生產線與機器人作為時代的產物應運而生,以彌補勞動力的不足;二是為搶占巨大的老人市場空間,各大企業也會不斷創新,開發各式各樣的老齡產品,以滿足老人的多樣化需求。
四、應對老齡化、完善社會保障的對策建議
(一)柔性提高部分行業的退休年齡,緩沖勞動力下降和彌補養老金支付缺口
隨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對老年的界定也有所變化,提高退休年齡已成為許多國家在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的重要舉措。中國目前規定的退休年齡為男性職工60歲,女性職工50歲(部分特殊行業另有規定)。2010年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4.83歲,而養老金缺口已達2.2萬億元。若柔性提高部分行業的退休年齡,既可緩沖勞動力的下降又能夠彌補養老金支付缺口。據分析,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那么養老統籌基金便可增長40億元并減支160億元,即減緩基金缺口約200億元[3]。筆者建議,我國可以考慮一般退休年齡柔性推遲到65歲(男女可以試行同步退休),先在部分發達地區和行業試行,成功后再推廣。但需注意兩點,一是根據身體實際機能狀況,鼓勵支持精力充沛、經驗豐富的老齡勞動者,允許推遲退休到更高年齡,而對于實在無法繼續工作者可以申請提前退休;二是參考發達國家對60歲以上的老齡勞動者建立養老金提前支取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尚未達到法定支付年齡的高齡者的需要和利益[4]。
(二)鼓勵支持養老相關產業發展,嚴格監管確保數量與質量
發展養老產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監督管理。鑒于目前國內各種養老機構的發展困境,國家可以考慮加大對社會公辦養老機構的財政投入,適度擴大規模,解決“一床難求”的尷尬,重點幫扶家庭困難的孤寡老人和空巢、失能老人。同時,積極吸納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事業,緩解社會養老工作的壓力。加大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給予各種優惠政策、便捷服務以及相關技術指導,規范我國民辦養老產業的發展。另外,可考慮與企業合作建設集老年教育、休閑娛樂、護理服務、醫療保健等滿足老人多元化需求的養老社區和機構,同時鼓勵企業、居民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進行一對一幫扶,大力倡導和推動民間力量到養老事業中來。積極做好服務與監督管理,將部分地區成功的經驗在全社會進行推廣,推動整個社會養老及相關產業發展。
(三)鼓勵創業、科技創新和企業轉型升級,應對勞動力不足
市場競爭及逐步老化的人口狀況,會選擇性地淘汰部分企業。政府各職能部門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勞動力逐步下降局面。第一,出臺部分鼓勵扶持政策,獎勵科技創新,扶持重點產業,引導和幫助企業進行轉型升級,鼓勵發展第三產業;第二,針對中小微型企業,給予一定幅度的稅收減免及優惠,對有困難的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幫扶;第三,基于創業解決就業和帶動就業的雙重效應,進一步加大對創業人群(尤其是大學畢業生、農村創業青年、下崗職工等)的支持力度,政府或者社會創業基金組織可給予創業初期啟動資金的一定支持,并在初期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和提供便捷服務,鼓勵銀行為其提供國家貼息小額貸款;第四,大力鼓勵和支持下崗職工再就業,并進行免費再就業培訓。鼓勵支持企業招聘殘疾人等就業困難的人、健康體能好愿意繼續就業的老年人,根據招聘比例,對于其給予一定補貼或稅收優惠。
(四)鼓勵支持老年人旅游市場開發,完善配套服務及景點安全設施
我國老年人旅游市場潛力巨大但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由于老年群體的特殊性,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第一,政府主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老年人旅游市場開發,給予針對老年團體旅游業務的支持,如高速路通行及進城免費或者優惠,旅游公司老年團體旅游業務收入的稅收優惠,以調動旅游公司積極性等;第二,政府和旅游景區開發公司聯合完善景區安全設施,加強安保措施,提高其安全保障和旅游率;第三,保監會要鼓勵保險公司針對老年人推出適當創新型旅游保險,并加強支持與監管力度;第四,加強對旅游公司老年旅游業務的安全監管,督促其做好安全配套服務;第五,旅游公司針對老年人團體做好旅游安全知識培訓,提高老年人自身安全防護意識和技能。
(五)推進我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設
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屬于健康保險范疇,在國外的發展比較成熟,但在我國還處于試點階段。其一般規定是,當被保險人生病或者衰老時,因生活無法自理而需要專業護理或家庭護理及其他相關服務項目,其支出由保險人承擔。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比較嚴峻、護理需求很大,且面臨未富先老的局面,我國在推進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建設時,可以考慮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雙管齊下的模式。社會保險解決老年人的基本護理需求,商業保險解決有購買能力的人更深層次護理需求。在社會保險方面,建議把老年護理保險納入醫療保險,通過制定相關費率和設定繳費起止年限(例如45歲開始繳費直至退休),在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的同時保障退休后的護理需求。同時,鼓勵專業護理人才的培養、支持商業護理保險的發展,例如,給予相關稅收優惠或補貼政策,協助其擴大市場覆蓋率,以保障更多有購買能力的人的深層次多元化需求。
(六)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輔以差別化職業養老保險
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作為社會保障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中國勞動人口眾多,職業千差萬別,不同工作環境對身心的耗費也不盡相同,退休后的保障需求也有所差異,故養老保險在設計上有必要考慮職業差異性。筆者認為,這種輔助的差別性職業養老保險,應根據不同職業性質,設計不同的費率及相應的退休養老保障制度。這既能增進對不同行業勞動者保障能力的需要,又能很好地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滿足國民退休生活的差異化需求。
(責任編輯:王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全國2012年經濟運行情況[R].2013.
[2]馬漢青.消失的“人口紅利”[N].羊城晚報,2010-10-10.
[3]鄒根寶.社會保障制度--歐盟國家的經驗與改革[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