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博弈論的角度,通過對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活動的博弈模型分析,證明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活動是銀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找到商業銀行在混業經營模式下的有效策略。同時,借鑒國外經驗,從法律、經營、監管等方面對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的混業經營提出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混業經營;博弈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8-006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16
一、引言
現代商業銀行發展模式分為全能制和分離制。全能制即混業經營模式,商業銀行經營業務范圍上不受任何限制,其特點是業務多樣化、經營多元化,可以向社會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分離制即分業經營模式,商業銀行受到法律的限制,很少甚至不能參與保險、證券、信托等金融活動,只能向客戶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分離制過渡到全能制和以德國為代表的始終全能制[1]。1999年,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出臺,結束了分業經營制度,美國乃至全球銀行業進入了金融自由化與混業經營的新時代[2]。混業經營是一把雙刃劍,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利差收益與證券、信托甚至是房地產收益相比,相對較少。銀行為追求高收益,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暴利行業中。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參與房地產市場的商業銀行資金鏈斷裂,大量銀行倒閉破產。2000—2007年美國的銀行倒閉數量基本在個位數,2002年最多為10家,2005—2006年甚至一家銀行都沒有倒閉,而2010年達到頂峰的157家。
因此公眾可能會對銀行混業經營產生懷疑,是否如大蕭條一樣,銀行大量閑置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催生起經濟泡沫,從而引發了危機?如果銀行專心致力于發展存貸款業務,而不是從事高風險行業,是否就不會引發大量銀行的倒閉?銀行的混業經營模式到底是利是弊?這些問題值得研究探討。
二、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博弈模型
博弈論指個人在對弈過程中,在一定的環境條件和一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選擇規定中允許自己選擇的策略并加以實施,從而在規則下取得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的行為。因此它包括以下幾個要素:(1)參與者,即游戲的決策者,能夠獨立的做出個人決策。(2)博弈的策略選擇,即通過某種方法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最優選擇。(3)博弈的收益,通過博弈的選擇,從而表明博弈雙方在博弈策略選擇下的得失。
(一)單個銀行的博弈模型及分析
1.單個銀行是否參與混業經營的博弈選擇
假設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商業銀行,該銀行在完成存貸款計劃后,根據其剩余資產來決定是否進行非銀行傳統業務的投資。決定銀行剩余資產的多少的因素有很多種,如政策、通貨膨脹、利率、存款量等,其中存款量的大小直接決定了銀行的資產規模,而其他因素具有客觀性,銀行本身無法控制,不做考慮。若假定一個國家的貸款量是固定的,且存款量的大小始終滿足貸款需求。因此,設存款量大的市場存款量為A,存款量小的市場存款量為B,貸款成本為C,費用為R。
在存款量大即剩余資產較多時,可能是該國證券市場或者其他投資市場參與者較少,銀行進入后的潛在競爭對手較少,風險概率較低。當存款量小即剩余資產較少時,表明一國參與證券投資者較多,證券泡沫較大,所以風險概率就高。假設剩余資產較多的銀行參與其他投資的風險概率為P,則剩余資產較少的銀行的風險概率為1-P。所以銀行剩余資產較多時,參與非傳統銀行業務獲得的預期收益為(A-C-R)*P,剩余資產較少時,參與非傳統銀行業務獲得的預期收益為(B-C-R)*(1-P)。如果都不參與,則剩余資產所產生的收益為0。說明無論在銀行剩余資產多少的情況下,只要參與混業經營,它的預期收益[(A-C-R)*P+(B-C-R)*(1-P)]>0。由此可知,商業銀行作為營利性質的企業參與混業經營是有利可圖的。
2.單個銀行選擇混業經營是否對傳統業務產生影響
當銀行決定進入證券業后,會面臨高風險投資是否會影響到存貸款收入從而影響到銀行收益的問題。假設投入證券業的資產設為T,開展證券業務會使銀行存款業務減少X,同樣證券的募集資金會增加X。且銀行只投資于公司債券和存貸款業務,那么會有如下博弈:
由于公司債券的風險大于銀行的貸款風險,設公司債券的風險因子P,銀行為了增加利潤,不滿足于貸款收益,增加了對公司債券的投資,就形成了以上的博弈,該博弈明顯是一個占優策略。若商業銀行放棄存貸款業務,就會失去資金來源。因此,商業銀行不可能選擇不參與存貸款業務策略。當商業銀行面臨是否經營證券業務時,它看到盡管經營該業務風險上升,但收入增加。雖然證券利息率比存款利息率高,一些愿意冒險的投資者愿意加入證券投資,造成存款減少。但從長遠來看,投資證券并不影響存款收入,反而會使總體收益增加。因此商業銀行參與混業經營是有利的。只要控制好投資的風險度,設立風險安全指標,建立風險安全閥值制度,足以彌補存款量減少所帶來的損失。
(二)兩個銀行混業經營下的博弈模型及分析
1.兩家銀行是否參與混業經營的博弈分析
根據以上假定,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商業銀行。而這種假定只能適用于理論分析中。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銀行不止一個,為便于分析,假設一個國家有兩個不同的商業銀行。同樣,它們會優先服務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假設:(1)銀行甲、乙將社會上的閑置資金全部吸收。(2)吸收的存款能夠滿足貸款需要且保有剩余。(3)銀行客戶中存在一些潛在的證券投資者,他們的投資量為X。(4)他們的投資收益為T,投資成本為C。
兩個商業銀行為避免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銀行甲乙都會盡量找到一個合理的投資組合,以便降低風險成本,提高收益。也許他們的收益不同,風險成本也可能不盡相同。但是,兩個銀行的差距不可能過大,否則就會出現一個銀行被另一個銀行兼并的可能性。因此,在相互競爭的市場,他們的收益和成本是接近相等的。
如果T/2大于C,即投資證券的收益大于成本支出,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占優策略,即(參與,參與)。只要雙方都進行混業經營,銀行的收益都是增加的,如果一個銀行領先與另一個銀行進行混業經營,其收益要比后者大。這樣的策略會使得兩家銀行有充足的利益驅動,積極的發展混業經營。
如果T/2-C<-X,T-C>0,這種情況下,雙方的最優策略有兩種:(參與,不參與)和(不參與,參與)。因為如果一家銀行選擇進行混業經營,另一家只能默認這種情況的出現。如果后者選擇混業經營,那么雙方的競爭會導致雙方的損失都會超過不進行混業選擇所失去的客戶,這是得不償失的。因此,以上兩種策略選擇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優策略,并不存在純策略的納什均衡。一家銀行的選擇決定了另一家銀行的選擇,這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T-C小于0,即投資收益低于投資成本,那么T/2-C必然小于0。這樣的情況下銀行都不會選擇進行混業經營。盡管銀行會損失X的儲蓄量。因為一些客戶為了高收益,愿意接受更大的風險投資,轉而選擇專業的證券投資公司。即使這樣,銀行也不會進行混業經營,損失的客戶可以通過擴展業務的方式進行彌補,這種情況下所投入的成本是極少的。因此,這是一個純策略的納什均衡,它們的選擇策略是(不參與,不參與)。
因此,銀行是否選擇混業經營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投資收益與投資成本。如果風險概率較高,投資成本較大,商業銀行寧愿選擇傳統存貸款業務而放棄混業經營。反之,如果市場前景較好,投資成本低,則可以考慮多種投資組合,以獲取高收益。
2.兩類銀行參與混業經營的合作博弈模型分析
商業銀行參與混業經營面臨的重要問題是投資成本,而影響投資成本的重要因素是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兩個商業銀行選擇混業經營,若信息掌握程度不一致,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降低投資成本,提高投資收益。假設兩類商業銀行的投資收益為T,投資成本在合作的情況下為C/2,在非合作的情況下為C,且T>C/2。則合作博弈模型為:
當兩個銀行通過交換信息相互合作,可以降低自己的投資成本。若一方選擇合作,另一方選擇不合作。那么,不合作一方進行混業經營時,所面臨的投資成本為C,而由于合作一方的離開,其投資收益上升為2T。而選擇合作一方,由于對方采取不合作的態度,使得其在面臨混業經營時,沒有掌握完整的信息,不得不選擇離開,因此投資收益為0。若雙方不合作,那么它們的投資收益為T-C[3]。
在雙方都不知道對方選擇策略的情況下,兩個銀行選擇合作時,會有T-C/2的收益。若A銀行在B銀行選擇合作時,不選擇合作,那么銀行A就會有2T-C的收益。銀行A為了利益最大化,會選擇不合作作為其最優策略。對于銀行B來講,選擇不合作也是其最優策略。因此,對于兩個銀行來講,(不合作,不合作)存在一個納什均衡。
顯然,這是一個“囚徒困境”。對于商業銀行A、B來講,該選擇并不是一個最優解,沒有實現帕累托最優。對它們最有效率的一個解是(合作,合作),只有在該選擇下,風險度會降到最低,減少銀行倒閉的可能[4]。
3.兩類銀行參與混業經營的模仿博弈模型分析
在次貸危機中,商業銀行銀行在信用違約市場上大量購買CDO,以獲取當期的高額利潤。由于當期利潤巨大,大量銀行爭相模仿進入信用違約市場,使得該市值不斷炒高。在出現危機時,由于金融杠桿的作用,大量銀行倒閉破產。因此,考慮銀行的模仿博弈分析有重大意義。
假設兩個銀行的投資收益,投資成本相同。凈收益為T,模仿成本為C。對于銀行A、B來講,這也是一個納什均衡下的囚徒困境。如果銀行A選擇不模仿,對于銀行B來講選擇模仿為最優。因此,兩個銀行由于在模仿的情況下,成本都是0,且收益比對方高,結果造成他們的策略選擇為(模仿,模仿)。很顯然,在此次危機當中,在市場上選擇模仿行為的銀行會比不選擇模仿的銀行所獲得的收益高,結果就造成大量的銀行進入信用違約互換市場,一旦危機爆發,在杠桿的作用下,其損失呈級數增長,最終導致模型中(模仿,模仿)的結果。
(三)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策略
單個銀行即完全壟斷市場或寡頭壟斷市場,兩個銀行即有效競爭市場。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商業銀行參與混業經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壟斷市場中,商業銀行采取混業經營是可行的。由于商業銀行壟斷了所在市場的資源,存款者或是投資者沒有其他可選擇行為,只要商業銀行給予一點優惠,便能吸引到大量資產。根據模型分析,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控制好風險。盡管商業銀行選擇混業經營的模式會對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造成一定的沖擊,但只要控制好投資風險,證券投資所得就會大于銀行存貸款損失,總體利潤還是會增加。
在有效競爭市場中,若多數商業銀行選擇混業經營,會分攤預期收益,造成實際收益下降。因此,商業銀行在進行模式選擇時要考慮投資收益和投資成本。當投資收益較大時,大量商業銀行進入高風險市場。反之,就考慮放棄混業經營模式。盡管會損失一些客戶,但是相比高風險市場的損失,他們還是愿意做出退出決定。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大量商業銀行進入投資市場會造成利益的稀釋,從而比經營傳統業務的損失還要多。因此,一些銀行退出該市場,留下的將享有較多收益。所以在有效競爭市場中,商業銀行要根據已有情況,做出相應的評估,從而決定是否選擇混業經營模式。
合作模型和模仿模型都表明商業銀行在進行選擇時,會造成對自己不利的結果。因此,商業銀行在參與混業經營的過程中要相互合作,風險共享,利益共擔,避免出現為搶占市場而形成的惡性競爭。若一方違背雙方的共同約定,受損失的一方會選擇就是在下一次競爭中報復對手,寧可自己的利益受損失,也不讓對手占便宜,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勢必會導致市場穩定性下降。若銀行間信息共享利益均沾,就會避免在危機中出現骨牌效應,減少風險傳導的可能。
三、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建議
(一)從法律入手,給予商業銀行經營多元化空間
商業銀行經營實現多元化,在法律上就必須給予較大的空間。2003年,我國修改的《商業銀行法》強調“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的,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以外,增加了一條例外性的規定“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雖然這次修改給予了商業銀行一定的發揮空間,但是在操作過程中仍然以限制為主,大量綜合化經營無法滿足,影響了綜合化經營步伐,使得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要逐步放開對商業銀行的束縛,在民間資本流動活躍的地區實行混業經營模式,摸著石頭過河。
(二)提高監管質量,適時做出合理引導
根據以上博弈模型的分析,無論市場競爭力強弱,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模式都需要控制好投資風險,把風險成本降低到最低。這需要金融管理部門加強對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監督,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效仿美國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避免出現大量資金進入證券市場,造成市場泡沫。同時也能夠避免存款流失,造成存貸款業務的萎縮。在進入門檻上實行準入機制,實現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信息資源共享。
(三)實現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創建有利的金融環境
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前提是要做好產權制度改革,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仍然難以擺脫行政命令的束縛,不能建立起有效的企業制度。若一味的選擇混業經營,不僅不會形成規模效益,反而會增加經營風險。在產權改革的問題上,必須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通過股份制改造,實現多元化經營,進一步構建組織的管理體系,調整業務戰略,建立起有效的內部經營機制[5]。同時進行配套改革,為商業銀行混業經營創造有利的金融環境。
(四)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突出主營業務、優勢業務
對于我國的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改革,可以借鑒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有益經驗。比如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上可以突出主營業務優勢。美國花旗銀行2006年后在商業銀行業務上就選擇消費金融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上選擇全球投資和財富管理。因此,我國商業銀行選擇多元化經營后,要突出主營業務、拓展優勢業務、構建核心業務,從而形成一個或者多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傳統業務或投資業務,有助于在投資市場占據有利地位,降低投資風險。
四、結語
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是未來銀行業的發展趨勢,應該以治水的方式對其進行合理引導。因此,在面對我國銀行業逐漸開放接受市場檢驗以及全球銀行業混業經營趨勢的情況下,應當變被動為主動,根據實際環境的變化,通過法律、監管、改革等手段,合理引導商業銀行走向混業經營模式的道路。同時,應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拒絕以擴大規模的方式,形成高成本的低效益。
(責任編輯:李興發)
參考文獻:
[1]王德祥,王偉,劉其冰.我國金融制度從分業向混業轉變的演化博弈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2)23-28.
[2]張璨.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利弊分析及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現狀[J].中國市場,2010(39):42-44.
[3]王志勇.我國商業銀行實施混業經營模式的機遇與挑戰[J].華北金融,2004(3):14-15.
[4]趙慈拉.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博弈分析[J].上海金融,2004(11):56-58.
[5]王恒.商業銀行中的若干博弈關系對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