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語法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聽、說、讀、寫等能力發展的基礎。語法教學在我國經歷了漫長的革新路程,時至今日,尊重語言教學規律,承認語法教學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探究式學習法恰為我們的語法教學打開了一扇窗。
【關鍵詞】語法教學現狀;探究式學習;學習策略
一、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
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大多數語言學習者而言語法學習是極其枯燥的學習過程。我國傳統的語法教學方式多為教師先陳述語法概念,給出語法結構,展示例句,最后進行練習。在整個語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絲毫沒有主動性,只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解、記筆記,最后做題。在這種接受式學習課堂中,學生覺得語法學習枯燥無味,不愿意學習且容易忘記。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法教學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淡化語法。有些教師單純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而將語法現象忽略不計,殊不知語法知識的缺乏會造成學生不能準確地運用英語,尤其是在寫作方面。因此,正確領會新課程精神,優化語法教學方法,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語法教學中,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和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勢在必行,也是每一位英語教師值得思索的問題。
二、探究式學習的概念及理論基礎
1.概念
探究式學習或稱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它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
2.理論基礎
探究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有建構主義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不再是傳遞客觀現成知識,而是激發出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以促成知識經驗的重新組織、轉化和改造。教學要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推理、分析、鑒別等高級的思維活動,同時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處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適當的幫助和支持,促進他們自身建構意義以及解決問題的活動。不難發現建構主義強調教學需要創設理想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探究真知,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活動。
(2)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1959年9月,美國全國科學院在政府的支持和資助下,召開了專門研究中小學理科教育的伍茲霍爾會議。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做了題為《教育的過程》的報告,率先倡導“發現法”。布魯納認為教學中要讓兒童自己去發現,自己得出答案,學會“如何學習”。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盡可能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教育的核心。布魯納認為學習、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則固然重要,但尤為重要的是發展一種態度,即探索新情景的態度,作出假設,推測關系,并應用自己的能力,以解決新問題或發現新事物的態度。布魯納認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把知識轉化成一種是有正在發展著的形式,以系統發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現學習——用自己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這種發現學習理論無疑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知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并產生全面變化的活動。學生內在的思想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個人對學習的投入不僅涉及認知方面,還涉及情感、行為和個性等方面,學習不單是對認知領域產生影響,而且對行為、態度和情感等多方面發生作用,提倡真正的學習應以“人的整體性”為核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學習的本質是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自發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者的內在反應,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應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協作者或學生學習的伙伴。
三、探究式學習的教學策略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
最早提出在學校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他主張教學應當遵循以下步驟:設置情境→確定問題→提出假設→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實施等。在實施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下策略:
探究學習應面向全體學生,并關照個別差異;探究中要辯證地處理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探究中教師首先要充分地傾聽學生;探究過程中要珍視并正確處理學生已有的個人知識和原始概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重視探究中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探究過程中要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案例:在講高中英語必修一 Unit 3現在進行時表將來的語法時,我使用了如下探究步驟:
(1)回顧舊概念:通過旅游短片的播放,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設置寒假計劃的話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your winter vacation?” 引導學生使用以前學過的不同結構來表達一般將來時作為對知識的回顧。
(2)合作探究: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把剛才他們表達過的句子寫下來,并嘗試用不同于以往的結構來表達。
(3)教師引導: 給學生幾個例句:Linda is going fishing tomorrow.琳達明天要去釣魚。I am taking a plane to Shanghai.我將乘坐飛機去上海。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例句、尋找規律及結構,并鼓勵學生重新翻譯以上句子。
(4)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學生們經過觀察、探究例句后,討論并譯出正確的句子。
(5)學生發現規律:教師鼓勵學生并讓學生總結出他們翻譯時所遵循的規則即:am/is/are v-ing也可以表示將來時。
(6)教師總結:教師總結結構并告知學生并不是所有的動詞都適用于這一結構,讓學生根據例句推測能用于這一結構的動詞通常都有哪些? 最后教師補充。
(7)學生反饋:教師讓學生以假期的安排為話題,小組編寫一段對話并進行表演。
整個探究過程如圖所示:
總之,語法教學乃至整個教學實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教師根據探究式教學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具體問題具體操作,應對萬變的課堂教學實際情形,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提高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羅星凱,李萍昌.探究式學習:含義、特征及核心要素[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20)
[2]都興芳,劉平.探究式學習與學習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5(8)
[3]張德銀.“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1(11)
[4]蔡清月.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探析[J].中小學英語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