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培訓管理模式是指教師培訓機構對所擁有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各項資源) 進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協調過程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和方式方法。在我國教師培訓的管理模式系統中,人力管理機制是核心,課程管理機制、服務管理機制、質量管理機制是基礎,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為依存。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管理機制
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實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新政策的出臺,我國的教師培訓規模正在迅速擴大,培訓管理已成為制約培訓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我國教師培訓普遍存在針對性不強、實效性較差的問題,培訓質量不盡如人意。 如何加強和改進教師培訓管理? 正在成為需要認真探討的重大現實課題。
一、參與式培訓,主動探究學習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一章關于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中指出,人才培養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結合新綱要這個精神,本文嘗試給教師培訓管理中的參與式培訓下一個定義:參與式培訓,是一種學思結合的培訓方式,是一種以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教學為主,以幫助學員學會學習為目的,以設問與案例研討為主要手段,通過激發學員的好奇心,培養學員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的教學管理新模式。參與式培訓是培訓老師創設情境或給予材料來充分喚起參培教師已有經驗和理論,在平等、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和共同分享并生成新的經驗和理論的一種教師培訓管理方式。如何構建參與式培訓的管理創新模式并使之得到逐步改進和優化?
1.注重動態學習、互動學習
參與式培訓的管理是從教學實踐入手,通過學員間對話、學員與主講教師對話、學員動手做、小組討論、論壇爭論、現場問答、課例觀摩與研討等多種方式進行動態學習、互動學習,把專業切磋與經驗分享通過多種參與研討的形式展現出來,形成良好的思想碰撞的課堂氛圍,這種培訓的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培訓效果,又通過典型課例研討,拓寬了培訓對象的思維,交流和互通了師生的教學信息,有效踐行了新綱要中要求的“靈活開放”的教學管理要求。
2.強化完整計劃性
參與式培訓的管理是主講教師有目的地提前安排好一個完整教學計劃,有意識引導學員們融入研討的一種培訓管理。在這種新型的培訓管理模式中,學習的每一個環節自成體系,既有宏觀理論介紹,又有微觀課例分析;既有靜態聆聽主講教師授課,又有動態問答爭辯過程;既有課前嚴謹設計教學環節,又有中間課堂的靈活應變調控以及課后的反饋跟蹤環節,是一種變被動教學為主動計劃,變孤立授課為合作學習的科學培訓管理,這有效體現了新綱要中要求的“改革創新”的教學管理要求。如在培訓期間主講教師與學員們通力合作,采用靈活方法,有序收發問卷,課后及時進行統計和信息收集分析,根據學員們的反饋信息,對下一場培訓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使講課內容更貼近學員的所思所想,這種靈活應變的過程調控使得整個教學計劃的管理更加嚴謹科學。
二、改進執行,優化培訓過程管理
1.做好訓前管理
加強前期調研和需求分析、合理規劃、突出重點,精心設計和優化培訓方案、 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培訓方式的有效性, 精選培訓師資,多方聯動,密切溝通協調、做好訓前準備。
2.優化培訓過程管理
訓前要了解參訓教師的意見和要求,訓中要提供學習的支持,讓教師有總結、反思和交流的機會,并及時反饋和改進培訓工作;訓后要分析、評估和總結培訓的效果與得失,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對參訓教師提供必要的跟蹤指導和服務。培訓機構要創造條件,努力為學員提供良好的培訓場所、培訓設備、食宿條件等,為學員培訓期間的學習生活和實踐提供保障。 要加強對培訓過程的監管,制定教師考核、學員評價等相關制度,確保培訓質量。
3.強化全程跟蹤服務,及時解答受訓教師在培訓中、培訓后的問題
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將培訓經費納入單位財務統一管理,單獨核算,專款專用,定期接受財政、教育和審計部門的專項督查。要有效利用遠程教育平臺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取課題合作研究、跟蹤指導等手段,做好學員訓后服務。
4.強化培訓質量監控和培訓績效評估
要建立服務于教師培訓的交流互動和監控管理平臺,完善教師培訓質量評估機制和評估手段,加強項目過程評價和績效評估,強化教師培訓質量的監管,形成科學有效的培訓質量與效果的評價管理機制。考核結果應及時反饋給培訓機構,并作為資質認定和任務分配的重要依據。
三、善用管理工具,監測教師培訓質量
1.建構好教師培訓質量監測的主要構架
工具箱的三大基礎構架為:理論:學術觀點;經驗:實踐案例;制度:政策規定。在監測教師培訓質量之前,應建構好主要管理構架,以我縣等地進行的新教師培訓項目來看,培訓依賴的理論觀點為:①樹立發展新理念,抓緊人才能力建設。②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③弘揚創新精神,培養青年教師。培訓采用的經驗管理案例是饒平縣各中小學近兩年真實發生的學校典型案例。指導培訓實施的管理制度與規定主要是:《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等。
2.提高教師培訓監測質量的有效管理措施
培訓前期的培訓管理需求分析、培訓中的培訓管理方式、培訓結束的績效評估,這些都呈現出一個培訓者的教師培訓項目管理能力,如何有效提高培訓管理的監測質量,需要從三方面的管理措施入手。首先,要做好培訓前期的培訓管理需求分析。傳統教師培訓的針對性不強,辦班管理沒有調研學員們的培訓需求,只是培訓組織者憑感覺設計好培訓內容,很多教師反映各個層次辦班都是同一個教授同一個講座,聽了好多遍,想學點東西卻收獲不大。教師培訓管理工具箱可以輔助培訓前做好調研,在前期調研基礎上做出恰如其分的管理需求分析。培訓需求分析工具可以設計調查問卷,了解教師們的培訓需求與專業需求來管理辦班。再運用培訓方案設計工具可以實際圍繞調查到的學員們的具體教學管理難題來進行參與式授課研討。
其次,要重視培訓中的管理培訓方式的正確運用,不同的培訓項目采用不同的管理培訓方式,培訓管理對象為新教師時,培訓模式可以采用技能訓練模式與觀察學習模式等;培訓管理對象為成熟教師時,培訓模式可以采用實踐反思模式、觀察學習模式、行動研究模式、拓展訓練模式等;培訓管理對象為骨干教師時,培訓模式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模式、理論提升學習模式、境外觀察學習模式等。
再次,要重視培訓管理的過程評估,重視把管理中的過程評估與培訓結束后的績效評估有效結合起來。傳統教師的管理培訓沒有跟蹤調查,沒有把培訓管理延伸到工作實踐中。培訓績效評估工具幫助建立培訓后的跟蹤調查管理機制,這可以了解學員們受訓后的工作實踐是否有因為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導而改變,改變到何種程度,有無因此帶來教育收益等。
參考文獻:
[1]馮延平,常一民.中小學教師培訓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0,(1) :76 -78
[2]李更生,劉力.走進教育現場:基于研修共同體的教師培訓新模式[J].教育發展研究,2012(8)
[3]謝楚賢.試論新綱要指導下的農村教師隊伍管理難點與對策[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