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境界動人,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愛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它不僅是我們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題材,對加強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尤其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能在小學階段學習積累更多的古詩文,則不僅能啟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輩子。
一、創設詩意情境,激發學詩興趣
興趣是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它能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努力攀登,向著自己認定的目標奮進。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對于遠離學生生活的古詩教學,教師若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將對學生學習古詩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教《贈汪倫》時,借助投影、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汪倫送詩人李白的熱鬧、歡樂的場景,跟著一起跳一起唱,進而反復體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間的深情厚誼。
二、品讀有機結合,感受詩意之美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詩歌教學在我國古代是教學內容的主要形式,特別是對兒童來說,學習詩歌,掌握理解詩歌對于以后的學習發展意義重大。詩歌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口語化通俗化,適合兒童學習語言初期的要求,詩歌的語言凝練、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美,又適合兒童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要求。因此,學習好古詩對于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有著獨特的意義。毛澤東同志提倡:“學以致用”。葉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加強運用。”掌握古詩后的實踐運用,不是超過古詩教學的范疇,而是古詩教學的延續。如,我在教學《村居》時,在師生共同理解、品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創造性地把詩的意境寫一寫。有同學寫道: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環繞著小村莊,向遠處流去。小溪兩岸長滿了碧綠的青草。一陣微風吹來,小草樂得彎下了腰。小溪旁,有一個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樹長在茅屋的左邊,給茅屋前灑下一片陰涼。屋后長著一片濃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三、學習創作手法,提高綜合能力
傳統的“賦、比、興”的創作手法,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收古詩的顯著特點。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小作者寫這首詩時剛剛七歲,不作雕飾,直陳其事,任意鋪排,運用了“賦”的手法,將白鵝游水時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生動逼真。又如《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以“鋤禾”起興,引出了要節約糧食的道理。所有的這些手法,曾在我國傳統的文學創作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這些手法在我們的文學創作中仍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寫作手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四、鼓勵質疑問難,培養探究精神
小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在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我鼓勵學生細讀感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并聯系上下文查解詞句,把教師的不厭其煩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討論、啟迪和學習。其次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見解,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然后,我再適時就重點、難點問題集中講解或單獨指導、點撥。如教學《小兒垂釣》時,我引導學生用讀詩文的形式來回答問題,反復誦讀。問:“蓬頭稚子”干什么?答:蓬頭稚子“學垂綸”。問:“誰”側坐莓苔草映身?答:“蓬頭稚子” 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時誰“遙招手”?誰“怕得魚驚不應人”?通過聯系古詩的上下文并結合看圖,讓學生熟讀自悟一些內容。在熟讀的基礎上,然后質疑問難。有的提出“學垂綸”是不是“學釣魚”的問題,足見他們已能自讀自悟,教師順勢請他們查字典印證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讓他們愉悅。同時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培養。
五、學習古詩煉意,感受謀篇布局
許多古詩不僅語言優美,結構精巧,而且氣勢宏大,意境深遠。
如王之煥的《登顴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境界開闊,氣勢磅礴,蘊含著詩人“登高望遠”的胸襟和抱負。同時這首詩還說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又如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全詩構思巧妙,表達了萬物生生不息的理趣,耐人尋味,千載傳誦不衰。我們在古詩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古詩的這個特點使學生明確語言要精煉,要盡量用盡可能少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思想感情,使學生懂得用詞要準確,做到每一個字,第一個詞都用得恰到好處。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古詩,不但可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發展形象思維,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字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