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出發,進一步探討其教育問題,力求實現科學教育。
【關鍵詞】教育;獨生子女;心理特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對象,又以獨生子女為主。因此,認真研究如何對待當代獨生子女的特點、方法、過程、意義,這是二十一世紀賦予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一、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一)良性心理及其成因分析
相對于非獨生子女而言,當代的大多數獨生子女都具有智力強、見識廣,性格活潑、愛好廣、精力足、目標遠大等心理特點。獨生子女在智力和才能發展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
(二)惡性心理及其成因分析
獨生子女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現在嬌氣、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唯我性、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奢侈等。這些惡性心理特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獨生子女在父母長輩的溺愛和優越的生存環境所致的。
(1)占有欲強,獨霸心重,存在“利我行為”,生活奢侈。
(2)個性“唯我性”,群體意識淡薄,不懂得與同伴合作。由于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家庭環境寂寞、活動單調,容易形成孩子不合群、孤僻、膽小的性格,缺乏團結互助的精神、待人處事的勇氣和智慧、社會適應能力差。缺乏在同齡人相處過程中的逆境鍛煉。
(3)過早的灌輸。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唯一孩子,父母更是把他們當成是“小皇帝”或是“小公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或是“望女成鳳”心切,又錯誤的認為孩子的知識越多越聰明、只有學習好才能成才,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有給孩子灌進許多“食而不化”的知識。
二、科學教育當代獨生子女
所謂獨生子女問題,本質上是教育問題,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要防止獨生子女受到社會影響和避免上述出現的問題,就必須采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他們。
(一)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的知識,并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并成為孩子的楷模;要保持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是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要有正確的撫育態度;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心理學的實踐結果和研究成果表明,習慣對個性人格道德的形成和完善有著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因此,家庭教育必須注意培養子女學會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以不斷完善個性人格道德,進而使獨生子女的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二)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而在這些原則中我們最應該注意一致性原則。一致性原則,是父母對子女駕馭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沖突。如果成人對孩子的教育堅持一致性,孩子就會感受到教育的合理性、堅決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系
獨生子女的許多不良習慣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兒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長的不正確教育方式,容易使兒童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識,會危害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形象與地位。要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須讓他們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千萬不能將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能讓他們成為家里的“特權者”。平時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量不要使孩子產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自己雖然是家中的獨生子,但是沒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權利,和家里的其他成員一樣處于平等地位,使其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逐步培養自我服務的習慣,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自我中心”、“特權者”中擺脫出來。
(四)加強對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
加強對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他們在生活環境中容易形成弱點的重要途徑。在孩子一定年齡的時候是要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兒童的社會性是通過他們之間相互交往逐步形成的。成人的許多言行孩子是難以理解的,所以成人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克服他們的孤獨感。
(五)進行適度逆境教育,要舍得孩子吃一點苦
改變獨生子女嬌氣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于實踐、經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脫依賴和培養自主自立的精神的教育和鍛煉,使孩子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綜上所述,研究當代獨生子女教育,特別是對其普遍性格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它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不斷努力探索并逐步完善。在多方面的研究與探索下,理論和實際雙管齊下,做出有效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葉瀾.《試析中國當代道德教育內容的基礎性構成》
[2]吳麗玲.《談對獨生子女學生的教育引導》
[3]孫云曉.《培養獨生子女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