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閱讀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綜合能力來說至關重要。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傾向于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和對單詞以及語法的把握。相比較而言,對語篇的重要性強調不夠。教學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相對單調的情況。本文試圖通過對語篇的研究和圖示理論的角度研究英語閱讀教學的新方法。閱讀能力形成的心理機制和過程也值得我們花時間和精力研究。
【關鍵詞】英語閱讀;語篇教學;圖示理論;心理機制
一、傳統教學法下的閱讀教學
H.Douglas Brown(1990:87)在“Teaching by Principles”一書中指出,理想的語言教學課學生人數不能超過l2人,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進行師生間或學習者之間的互相配合(interaction)。這種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是學生角色訓練和提高口語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相對于常規的課堂教學而言,這種互動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的積累,是很難和老師形成良性的互動的。則在這種條件下進行的角色訓練也將是低層次的。這也往往是很多教師,甚至包括一些外籍教師所反應的問題。實踐證明,任何教材的使用和貫徹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教學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于語言的掌握,學習者往往可以從聽、說入手,并逐漸掌握相關的技能,然后再開始學習單詞,語法規則和段落文章的閱讀。這也是學習語言的自然方法。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學習語言有幾個關鍵的階段,即嬰兒時期(2~4)歲;少年期。在這幾個階段中,學習語言往往是從模仿和對聲音的學習開始的。人們是先學會說,然后在逐漸掌握讀寫規則和語法。但課堂教學和自然中的語言學習是不同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有意識的掌握語言的規律和規則,并通過意識的方式記住這些規則和形式。
除此之外,在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識或單元等開展“頭腦風暴”(Brainstorm)活動,以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課文話題,為理解課文內容作好鋪墊。教師在該階段可以適當處理文章中的一些語言知識,如教學生一些新的單詞、短語或句型,為課文后讀閱讀活動打下基礎。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可以互相填補信息差,學生可以更好地重建不完整或欠缺的背景知識,以豐富頭腦中的內容圖式。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
對于話語(Langue)、語篇(Discourse)、篇章(Text)這些定義,國內外語言學家們持不同的觀點。Cook(1998)認為語篇是一連串有意義的、完整的、為一定目的服務的語言,而篇章是一連串被形式解讀、脫離語境的語言。胡壯麟(1994:54)認為:“語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約束的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
基于對語篇的認知,我們來談談語篇分析和高職英語閱讀教學的銜接。語篇分析(Discourse/Text Analysis)是指在研究語篇的過程中,對形式連結和意思連結等構成的“連結結”(參照、替代、省略、詞匯照應和語篇符號)的分析和研究。重點研究的是這些“連結結”如何將單個的句子連結成一個有機篇章的。教師在講解文章的過程中,應該將重點放在了解對語篇起重要作用的語篇知識上,即對指稱、替代、省略、連結關系、詞匯銜接等因素的教學。教會學生如何理解語篇的連貫性。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廣泛的應用了語篇分析的方法。因此,這種閱讀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深層次的解讀。在整個閱讀教學中,研究者應該從宏觀出發,把語篇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語篇的形式和內容是研究的重點。文章的解讀要在具體的環境中進行,任何脫離了語篇環境的閱讀都可以被視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英語教學語篇解讀模式探索
我國的英語教學大體上經歷了從傳統教學模式到圖示的整體教學模式,再到語篇解讀教學模式的轉變。過去,廣大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以語法為主,多數的時間被用在糾正學生語法錯誤以及對單個句子的分析上。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停留在對字詞意義的研究,而對文章的內容、結構、背景等信息理解不夠,造成斷層現象。速度的滯后也導致很多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的信息量很少。
然而,在圖示法為主要特點的閱讀教學模式下,讀者的現有知識被應用語篇的解讀中。這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充分的發揮思維的作用。即感覺累思維被上升為想象累思維和科學思維。由此,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很好的調動起來,這有利于對文本內信息的正確的、積極的預期、核實和擴展。從上面我們提到的英語思維的角度來看,學生的任務就是直接到文本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因為英語的表達往往是直觀的,一一對應的。以交際法為基礎的新的閱讀方式將語篇的解讀看做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是一個多層次分析和綜合結構的過程。因此,對文本的解讀過程應該是一個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有機構成。在教學中多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電子教材、音響材料等應充分發揮其輔助作用。根據現行的高職英語教學大綱,語篇解讀應該包括以下過程,即視覺,思維,聽覺,再造的有機整合。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