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大部分老師注重了知識點傾授及學法指導,但往往忽略了“情感教學”。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學突出了其重要性及必要性。本文試從言傳身教、以情生情,創設情景、以景激情,探討交流、以情傳情等六個方面粗淺探討在教學實踐如何較好地實施“情感教學”。
【關鍵詞】數學;情感;效果
傳統的數學教學,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自新課程實施后,新教材、新教學備受教師和學生關注。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進行反思、探究、改進,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下面,筆者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言傳身教,以情生情
一般來說,教師的關愛能吸引學生喜歡他所執教的課,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教師面無表情,心不在焉,學生就會昏昏欲睡,或“人在曹營心在漢”。因此,筆者哪怕心理壓力再大,都能在上課前拋開一切煩惱和憂愁,絕不把個人的不良情緒帶進課堂而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對學生給予關注,寄于希望并充滿信心,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情緒低落。在語言上保持聲音圓潤、清亮、言于情感,同時,還注意眼睛表達情感的方式。
另外,筆者課堂上還注意對學生的尊重。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潛能,尊重他們的差異,尊重他們出錯的權利。因為筆者懂得、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是愛的胸懷。正如此,對待上課玩手機、開“小會”、“走神”等同學,筆者不是采取批評、訓斥、罰站、提問、刁難等手段,而是邊講課邊走到他們身邊,用手輕輕地撫摸一下他們的頭,抑或輕輕地拍拍他們肩背,學生總能領會筆者的意思,專心地聽講起來。這就是蕰含著教育深受的藝術,足以讓所有的學生感受到教師那無言的愛,感受到愛教育的幸福。這樣也就達到了以“情”生“情”的目的。
二、創設情景,以景激情
課堂中導入新課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有經驗的教師都比較重視一堂課的導入。剛上課時,有的學生還深思在上一節課的內容中,有的還在回味課間的趣聞趣事,甚至有的還迷蒙在課間短暫的睡意中,學生情緒難以穩定,思想難以集中,如果教師精心設計好導入方法就可以很快地穩定學生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那么整個教育過程就有了一個可喜的開端。
例如:筆者在教《用字母表示數》一節時,我與學生玩了一個游戲:讓學生想一個數字,把這個數字加上10,然后把結果乘以2,再把結果減去100,把最后的數字告訴老師,老師會馬上猜出學生心中想到的數字。學生從老師魔術式的游戲中很想知道老師的謎底,從而激起了學習的興趣,有的在沉思,有的在運算,有的在相互切磋,有的在爭論不休,課堂學習氣氛歡快、輕松、濃烈。從課堂氣氛、學生的反應上看,這堂課的導入效果是很好的。
三、探討交流,以情傳情
現代教育是全體性教育、全面性育、開放性教育和發展性教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體現“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思想,突出思維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一堂好的數學課,應該在教師的組織下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通過高質量討論而取得對知識本質的共識。同時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師情感可以感染學生,一個學生的情感可以使另外一個學生產生同樣的情感。因此,目的一致的數學學習,心平氣和的討論乃至爭論,情投意合的探索,會使學生之間感情融洽,會增進友誼,激發熱情,甚至影響終身。
比如我在講《函數圖象》時,要學生在同一個直角坐標系中畫出《龜兔賽跑》故事中時間與出發點的距離的函數圖象。由于學生對這個故事非常熟習,結合函數知識他們感到非常有興趣。筆者要求學生先獨自完成,然后再相互交流,甚至可以離開座位與其他的同學探討。通過交流他們得出了多種函數圖象,這時筆者沒有馬上指出正確的答案,而是讓他們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并說明如此畫法的思路過程。這樣又引起了全班同學的關注,開展了又一次的熱烈爭論,在爭論中得出讓同學們心服口服的答案。
四、審美教育,以美育情
有人說:“數學的優美感之一是問題的解決適應我們的心靈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滿足。”確實如此,嚴密的邏輯推理,深遂而簡單的解題方法,巧妙的數學建模與解答都是一件件美的結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教育功能和創新閃光點,對于開拓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和創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曾經和學生討論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N邊形有幾條對稱軸時,我展示了生活中一些美麗的圖片如蝴蝶、故宮、窗花、京劇臉譜、敦煌壁畫等,接著步步深入地提問學生:“想一想,你們看到的圖片與什么幾何圖形相似?”“還想一想,它們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再想一想,如是軸對稱圖形,又有幾條對稱軸呢?”學生從幾何圖形里看到了數學中的對稱美,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美來源于生活,數學美又可以創造于生活。
五、合理評價,激勵生情
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既要評價學習結果,更要評價學生學習過程,既要評價學習水平,又要評價情感態度。總之,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與學生交流,捕捉在學習環節中各種信息,充分發掘可激勵點。
如我在講到湘教版探究中的問題:某一天,小明和小亮同時從家里出發去縣城,速度分別為2.5 km/h,4km/h.小亮家離縣城25km,小明家在小亮去縣城的路上,離小亮家5km。問題4:你能從圖中看出,誰先到達縣城嗎?提前多少小時到達縣城?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了以下3種方法:
方法1:小亮所用時間:25/4=6.25(小時)
小明所用時間:20/2.5=8(小時)
所以小亮先到達,提前1.75小時到達縣城。
(這是學生熟習的算術方法,簡單明了)
方法2:先分別求出小明、小亮離小亮家的距離y(km)與行走時間t(h)的函數關系式:y=2.5t+5 y=4t
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分別作出兩個函數的圖象,利用圖象法求解。
(體現了數學建模思想,利用函數圖象解題更直觀易懂,還可解決其它問題。)
方法3:設小亮需x小時追上小明,則
(4-2.5)x=5解得x=10/3
因為4×10/3<25
所以小亮追上小明時還未到縣城。
又因為小亮速度快,所以小亮先到。先到時間:(20-10÷3×2.5)÷2.5-(25-40÷3)÷4=1.75(小時)
(此方法雖稍顯復雜,但體現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筆者充分肯定了他們的聰明才智,表揚了他們的思維方法,并要求全班同學鼓掌表示祝賀。從這些同學飽含熱淚的眼眶中,筆者看到了合理評價、激勵生情的作用。
六、分層引導,全面養情
一般說來,學習主體有好、中、差三種類型。因此,教學時一定要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使學生獲得成功,筆者以創設成功機會為核心組織課堂教學。注意分層引導,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既滿足優秀學生求知需要,又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筆者采用低起點、小步子、多訓練、快反饋的方法。即以大多數學生努力一下可以達到的水平為數學起點,將教學目標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則分解成若干遞進層次,使學生有能力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每個目標層次做到快速反饋,激勵評價,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形成樂學的氛圍。課堂提問、練習同樣提供不同難度的問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后進生回答錯了,加以啟發誘導,幫助其掌握這部分知識。
目前,數學教育改革的宗旨在于讓學生學到活生生的數學,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形成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而情感在人生的生存發展中的特殊功能也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必將保證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天津師范大學出版,2008年第10期
[2]湘教版《八年級(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3] 《人民教育》.教育部出版,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