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力是外語學習的難點之一,因此聽力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就顯得尤其重要。影響學生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從學生聽力薄弱的原因作為出發點,提出了以良好的習慣為開端,培養學生興趣為途徑,多種教學方法和多媒體網絡教學為手段的聽力課堂改革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教學方法;文化導入;教學內容;多媒體
一、引言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所學的語言能夠在不同場合與不同的對象進行無障礙的交流,而學習的過程就是盡可能高的獲得語言交流能力的過程。交流能力主要指的就是語言的聽和說的能力,由此可見,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語聽說能力的培養。“聽得懂”在語言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要重視聽力的教學。聽力是對所攝取到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的過程,也是對所學到的知識綜合運用的過程,這就決定了聽力的長期性和綜合性。
二、日語聽力薄弱的原因
日語聽力是日語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同基礎日語、日語泛讀、日語會話一樣貫穿整個日語教學的一門課程。而我國目前的日語教學中,學生反饋學習難度最大的也是聽力課程。學生聽說能力低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日語能力考試和以后的就業。目前日語聽力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
1.詞匯量和語法知識匱乏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在語言的學習和掌握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語法是語言構成的基本要素,這里所說的語法就包括了語音語義、句型句法等。要聽得懂就要理解每一個句子的意思,而句子的基本單位就是詞匯和語法。所以很多學生因為掌握的詞匯量不夠或者是語法掌握的不夠準確,在聽力的過程中就非常直觀的顯現出來“聽不懂”的狀況。
2.學生不重視聽力
在過去的等級考試中,對日語的聽力沒有具體的要求,只要最后的綜合成績超過合格線就可以了,同時聽力的提高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學生就轉而在單詞詞匯,語法和閱讀理解方面下功夫,通過另外兩卷的分值來拉高總分,這樣就可以避開短項聽力。把本應該在聽力上花費的時間轉而放到其他幾項上,這樣的做法在過去的應試教育中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即使拿到了高等級的證書,卻無法和日本人進行交流,也就是所謂的“啞巴日語”——這與外語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完全偏離的。
3.學生的恐聽心理
在前文中提到了聽力是一個漫長的綜合運用的過程,而很多學生在最初的學習中就投機取巧,不下苦功。在高年級的時候,因為“聽不懂”就對聽力課程產生了一種懼怕心理,產生“恐聽”的現象,對待日語聽力也就產生逃避的態度。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是由于在聽力中遇到了聽不懂的單詞和內容時,就開始產生恐慌心理,連帶后面的內容就完全沒有聽懂,長此以往對聽力也產生了懼怕的心理。
4.舊有的課程模式影響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聽力在外語教學中常常是以“配角”的形象存在的,是作為“主角”基礎日語的一個延伸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由于課程的設置不當,也讓學生在潛意識里覺得基礎日語是重要的專業課程,日語聽力是為了基礎日語而設立的課程。自然在學習的時候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基礎日語的單詞記憶和語法例句復習中,而忽視了聽力的重要性。
5.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弊端
在日語聽力的課堂上,很多教師還在采用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先講單詞,然后播放聽力內容,聽過后由學生復述,最后完成書上的練習,這樣單一循環的教學方法中,過于偏重知識的講授,學生的學習完全處于被動的局面。形成了老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學而學的惡性循環中,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產生厭倦情緒。
三、提高日語聽力的改革對策
1.培養良好的聽力習慣作為開始
從初學日語開始,就培養學生的聽力習慣。因為日語語音中有長音、撥音、促音和拗音等特殊發音,所以在初學日語階段,我們可以反復的讓學生聽語音,分辨各個特殊發音的特點。通過這種機械性的反復聽練來達到辨識基礎語音的目的,減少母語發音對日語語音的干擾,這對初學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樣的反復聽練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良好聽力習慣的開始。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由語音過渡到單詞,由單詞進而引申到句子,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聽力內容。這樣來練習聽力,能夠避免學生的懶惰心理,還能夠直接用日語來進行思維,減少反應時間,提高了反應速度,這也是聽力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
2.培養學生的興趣為途徑,戰勝恐懼心理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習中興趣和趣味是多么重要。而聽力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的,輕松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教師可以在聽力教材的選用上挑選一些內容豐富不枯燥,難易適中的教材,逐漸地、階梯性的提高學生的聽力難度。比如教材的內容中穿插日本的政治經濟、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內容則更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間也可以通過播放日語歌曲、日本兒童短片、簡單的日本電視采訪等內容來使學生更輕松的融入到日語的氛圍中。
對于相應的心理素質不太好的學生,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因素,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找到戰勝心理恐懼的方法。比如可以先選在一些簡單的生詞較少的聽力材料,來讓學生逐漸適應聽力內容的語速,進而逐漸克服恐聽的心理。
3.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因為聽力的培養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嘗試多種教學方法。除了傳統的知識講授外,還可以穿插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說文化導入、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和任務式教學等。讓學生在訓練聽力的同時理解了日本的文化,加強了對日本社會的了解。互動教學主要是指在課堂上進行的師生互動。這里的互動是通過一種輕松教學環境,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平等的知識的交流。使學生在教師的耐心地引導下,從被動的知識接受到主動的知識探索的過程,能夠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通過教師的啟發,從最初的提高捕捉信息、判斷正誤的能力,引申到對較長篇幅聽力內容的概括和綜合分析能力。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中掌握新的知識,甚至是學習技巧,消除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不安心理。任務教學主要是教師將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分成若干的任務,由學生分組進行完成。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發揮學生作為主體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
4.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是保障
多媒體教學現在已經進入到高校的外語教學中,通過圖片和音視頻的播放能夠給學生更加直觀的印象,增加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這個現代化的平臺,選取大量的圖文影音資料,來開闊學生的視野,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再單一。而且多媒體教學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的途徑,在潛意識中就增加了信息量,實現動態的教學特色。
四、結束語
日語聽力的培養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除了聽力課程不斷改革外,還需要其他相關科目教師的配合,真正的在教學中將聽、說、讀、寫、譯結合起來。學生也可以在其他的課堂上通過朗讀、會話、翻譯例句等方法來潛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總之、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學習的過程,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裴英玉.淺談提高大學日語聽力水平的策略[J].林業科技情報.2011,(04)
[2]裴永蕾.試論日語能力考試改革對日語聽力教學改革的啟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8)
[3]翟亞麗.中職日語聽力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科技.2012,(13)
作者簡介:
董凱心,(1980.9~),女,黑龍江大慶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