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的學校教育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不僅能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而且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德育教育;滲透
新世紀的體育教師如何更新觀念、拓寬思路,在體育教學中把思想品德教育與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有機結合,把社會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質,從而擺正思想品德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位置,充分發揮體育教學育人功能。這是體育教育工作者必須足以重視的問題。
一、全面理解體育教學的德育功能
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不能一提到德育,就單純地理解為或偏重于政治方面。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亦是如此,它有著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①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②政治教育:即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三熱愛”教育;③思想教育:即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④道德品質教育:即教育學生分清是與非、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陶冶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鍛煉學生的體育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⑤養成教育:即良好的意志品質、文明習慣、組織紀律、集體觀念等等。由此可見,體育學科的重要特點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掌握知識技能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個方面,各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全面實現體育教學目的,其德育功能是體育教學的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任務。
二、深入認識體育教學的德育功能
面向21世紀,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學校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主渠道。因此,面向未來,21世紀的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是以“育人”為宗旨的,能有效地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有利于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體育教學中絕無純知識的教育,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育,而且也在于高尚道德和優美的品質。”這就是強調德、智的教育是辯證統一的。毛澤東也明確指出:“體育之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者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清楚地說明了“德智體”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個合格的體育教師,必須具有“德智體辯證統一”的高度認識,才能使學生的體育能力和思想品德得以和諧發展。
三、全方位,多渠道,正確發揮體育教學的德育功能
⒈因材施教,以體寓德,善于挖掘教材中蘊藏的思想因素
就體育動作技術教材本身來講,大部分是沒有思想性的,因此它不能自發產生德育作用。然而,不同特點的教材中卻蘊含著不同的德育因素。教師必須善于挖掘其教育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滲透。如,在仰臥起坐,踢毽子互相計數時,學生可能會出現犯規的現象。此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要誠實做人,不說謊話。再如,在中長跑的耐力教學中,大多學生有畏難情緒,不肯吃苦。此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我國著名長跑運動員王軍霞的事跡,她不論嚴寒酷暑,刻苦訓練,頑強拼搏,最終在奧運會上摘取了5000米長跑的世界桂冠,為國爭了光,為民爭了氣。從而培養學生知難而進,敢于戰勝艱難險阻的意志品格,教育學生樹立強烈的愛國思想。體育教師只要憑借教材的有利因素,挖掘其思想內涵,就能達到體育教學“育人”目標。
⒉有的放矢,貫穿始終,善于把握“四有”滲透德育
在體育教學中貫徹實施德育教育,絕非一蹴而就,而應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自身特點,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始終貫穿其中。那么做到以下“四有”,是落實德育的重要保證。
第一,有目的的計劃性進行:根據新課標、教材的要求,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目標意義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有關內容,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對學生進行敢于吃苦、敢于戰勝困難等方面的教育。由于這些德育因素本來就蘊藏在教材和教學過程中,因此體育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
第二,有普遍性的長期進行:在體育教學中的一般組織措施中,如集合整隊,調動隊形、處理場地器材及同伴的關系等,是極為普遍的現象,對此應當經常對學生進行遵守紀律、關心集體、尊重他人、愛護公物、熱愛勞動的教育,并應嚴格要求,在課堂實踐中逐步深入。
第三,有隨機性的及時進行:室外體育課意外情況時有發生,教師要及時妥善處理,并借此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如學生的意外傷害、飛機突然出現在空中等都會影響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這時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對學生的良好表現及時表揚鼓勵,對學生的不良現象及時批評糾正,讓學生分清是與非、高尚與庸俗。
第四,有目標的激勵性進行:競爭性是體育教學的一大特點,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上進心,有利于塑造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創新精神。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形式的確定上,要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個體差異制定出不同的目標,并激勵學生盡其能地完成這一目標,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
⒊言傳身教,陶冶情操,用高尚的精神去塑造學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和感染著學生。作為體育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具備一種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教師良好的一言一行,會給學生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古人云:“其身正,無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規范的動作示范、行走坐臥、外在儀表、豐富的內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之樂于接受和效法,模擬和被感化。長此以往,學生在模仿中審視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的人品,從而得到全面教育。
⒋循規蹈矩,關愛學生,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保證
體育課堂常規是正常體育教學中所必須遵守的制度規則。教師利用它嚴密組織教學,讓學生循規蹈矩。如,投擲教學中,要求學生聽從指揮,強化安全意識,使學生明確自身行為的是與非。另外,學生無論是認識上有矛盾,或心理上有障礙,或身體有病患等等,教師的一句關愛是一種溫暖,一絲微笑是一種信任。因此,“師愛”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誠摯的愛和理解時,受到鼓勵,心情舒暢,產生一種安全感、理智感和道德感,進而“親其師而言其道”。
⒌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讓學生觀看教學錄像,自我總結,找出差距;有條件者可對學生自身參與的某堂課進行錄像或制作成光盤,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學生親眼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動作,倍感興奮,從而增強自信心。另外,陰雨天會影響多數學校的體育教學(建有風雨操場的只是少數學校),除安排體育理論內堂外,可安排組織學生觀看教育部推薦的愛國主義影片或重大體育賽事有關的錄像或光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面向21世紀,面向未來,學校體育教學要從全面育人的高度,充分認識體育教學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更全面、更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段炳容.淺談中學體育課的德育滲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張志勇.體育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