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選擇有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制定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創設生動的合作情境、設計恰到好處的質疑環境以及采用靈活的評價體系這五個方面對如何運用好合作教學法進行了探討,以期望對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能夠有所借鑒。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合作教學
一、引言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模式過多地強調“地名”、“物產”等文字內容的單向灌輸,卻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使得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極易產生應付、厭學的心理,不利于地理教育價值的實現。而合作教學在激發學習樂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都很有成效,已經在初中很多課程的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成效。鑒于此,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并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對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教學法進行了探討,以期望對其他教育工作者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選擇有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
合作學習主要表現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結合。如果某一地理知識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那就沒有必要進行合作學習。筆者發現,部分教師授課出現了“為合作而合作”的現象,致使合作學習活動與教學目標的實現關系不大,本就緊張的課堂教學時間被形式化的合作學習活動浪費。
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具有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大體分為以下幾種:
(1)在分享學習成果的時候開展合作學習。在面對一個實際地理問題時,每一個學生的理解往往都集中在事物的某一個方面上,這時就可以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對彼此的想法和認知進行交流。例如,在學習《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這一章時,提到了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其存在的具體原因是什么?有的學生認為是由于日本資源貧乏,生產資料主要依靠進口;而另一部分學生卻認為是因為日本技術先進、產能發達,但本國市場卻相對狹小有限,經濟要取得發展就必須依賴向外出口。此時讓學生分組對各自的答案進行探討,可以起到互相借鑒、互相啟發的積極效果。
(2)在進行比較、歸納、總結時開展合作教學。例如,我們在學習《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這一章時,就可以通過讓各個小組列表比較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不同之處,并進一步歸納總結出各個區域在氣候、植被以及主要農作物類型等方面的特征,使學生不僅掌握了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和特征,更了解到了這樣劃分的依據。
(3)學習任務的工作量較大時開展合作教學。例如,在對等高線制作時,一個人完成的話工作量比較大,而且也很吃力,而小組合作學習既保證了每個人都能參與動手實踐,又可以快速、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保障了教學的高效性。
三、給出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
目標是事先設定的要進行合作教學所應達到的效果。而初中地理合作教學的目標應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提出。宏觀目標是讓學生能把課本上的內容與其他學科、社會實際緊密地相聯系,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視野和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微觀目標是再現課程內容。由于地理是一門聯系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僅強調書本文字的再現,則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其長遠發展,所以在開展合作教學的過程中,這兩種目標應兼顧。
例如在講授“中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而人均不足”時,微觀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我國自然資源的儲量、分布特點以及資源利用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而宏觀的目標則跳出了初中地理課本,可以結合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新能源政策對鐵礦、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以及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意義進行探討。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既掌握了中國自然資源的特征,又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在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四、創設生動的合作教學情境
有一些地理知識的表現形式比較抽象,學生因受自身想象力的局限而很難理解所學的知識,即使是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進行溝通與研究,也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此時就要求地理教師精心創設合作教學情景,把抽象的地理知識形象化,從而輔助學生合作討論。
例如在講授《地球的運動》這一章時,有一部分學生想象不出晝夜交替的分界線——晨昏線。此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晨昏線的理解,教師可以把太陽光平行照射和地球自轉用flash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然后在動畫過程中標注出晨昏線,最后再布置一些題目讓大家進行分組解答。這種生動、直觀的多媒體演示彌補了課本知識的不足,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已經被引起了興趣,任務一布置,他們就自覺地開始合作討論,從而使問題很快得到解決,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五、設計恰到好處的質疑環境
古人說“學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合作教學活動總是圍繞某些問題進行的。實踐證明,在開展合作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善于通過設疑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那么合作活動的氛圍就會活躍,學生學習的熱情就高;如果教師不善于設疑,或所設的疑問超出了學生能力的范疇,合作活動的氣氛和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反復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給學生創設恰到好處的質疑環境,促使他們通過合作學習討論能夠順利解決這些問題,這才是合作的真正意義。
例如在講授“地方時”的內容時,地理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你們很多人愛看的NBA聯賽往往只能在午夜或凌晨才能看到?請談一談你的看法”。各個小組的學生都產生了了解地方時的愿望,發言非常活躍,答案也豐富多彩。
六、采用靈活的評價體系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保證合作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學生在小組集體中不僅個人努力上進,并且樂于與同學互相合作的良性機制的形成,就必須改變過去以考試為主的傳統評價方式,而應采用更加更加靈活的評價體系。新體系應能起到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的意義,其評價主題和手段應多標準化,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更突出對學生的定性評價。
例如在講授其他地區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時,因為學生本身視野和經歷的差異,有一部分學生可能切實就到那些地區旅游參觀過,從而在初始階段就比另一部分學生對知識掌握地好,此時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可以讓沒出過遠門的學生先談談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讓那些去過的學生針對所見所聞進行個人總結發言,最后由組長進行小結。而最終的考核評價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合作互助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定性評價,也可以讓學生嘗試寫有關合作學習的總結報告,然后由教師給予評價等。
七、結束語
總之,合作教學法對提高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至于如何在初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好合作教學法,需要每一位地理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孔慶淮.地理教學中實施合作型學習的實踐[J].文學教育(中),2011,(12): 148
[2]夏丕泉.初中地理合作式教學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09,(1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