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給課堂語言加點“佐料”,還教學更多“味道”,才能吸引學生。要想達到這一境界,課堂的教學語言必須要講究藝術性。教學一生,濃縮為基本單位,就是一節課。在“一節課”中如何體現語言的藝術性?根據自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經驗,筆者總結了四個方面。
一、激情導入,敲響“第一錘”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語,應該是引領學生向“新知”進軍的第一個不同凡響的鼓點。由于年齡特征,小學生總是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但又缺少持久耐心。因此,課堂上給學生的第一個感知,應當講究鮮明性和吸引力。
教師善于提出問題能抓綱挈領,統領全篇,牢牢地吸引住學生,進而引導學生不斷地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如在《養花》一課時,老師可以直接地提出這樣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們自由發言:“同學們喜歡花嗎?哪位同學養過花?養的是什么花?你能談談養花是什么感受嗎?”這樣的問題逗得學生心里直發癢,都紛紛舉手回答。又如在執教《種子的力》一課時,老師可以這樣導入新課:“世界上什么東西力量最大?”同學們思維立即活躍起來。有的說是大力士的力氣最大;有的說是大象的力氣最大;有的說是大吊車的力氣最大;還有的說是螞蟻的力量最大。當大家積極地思維想要得到的答案時,教師引入了新課:“世界上究竟什么東西的力量最大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種子的力》。”大家迅速翻開了課本,急于想知道答案。
一節課如何用好導入語,如何敲響“第一鼓”,還有很多種方式,但關鍵都在為一個目標服務:課堂質量。
二、巧妙點撥,解開“薄霧紗”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學生的思維火花碰撞的關鍵時刻,教師的語言要能夠暗示學生的思維不脫離文章的中心。為此,教師要精心考慮和選擇自己講話的時機。學生在老師這樣的點撥下,更好地去感悟、揣摩、體驗,并在品味中,深化理解。
巧妙的點撥,要有指明思考方向的作用。如在教學《曼谷的小象》一課時,學生們為“是贊美阿玲還是贊美小象”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會這樣提示:“小象的技藝真是精湛,但它精湛的技藝又是從哪兒來的呢?”經過這小小的語言暗示,學生頓時領悟到了作者是通過寫小象來贊美阿玲的指揮有方。教師的語言提示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整個課堂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妙的點撥,能讓學生學會思考的方法,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如在教學《給予樹》的最后一段“我緊緊地擁抱著金吉婭。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老師可以這樣進行層層深入的點撥:金吉婭在圣誕節送給大家什么禮物?(生:送給媽媽和兄妹們棒棒糖。)棒棒糖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是物質的。金吉婭還送給了大家什么?(生:還送給大家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小女孩如愿以償后的快樂。)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美好的精神品質。作者是用什么詞語把這兩方面聯系在一起的?(生:不但……還……)那么棒棒糖和美好的品質哪一個更重要呢?(生:美好的品質更重要。)因而“不但……還……”這組關聯詞語中,“還”后面表達的意思要比“不但”后面表達的意思更近一層。經過這樣的點撥學生學會了一組關聯詞語的用法,更學會了思考的方法,同時也加深了對本段、本篇課文的深入理解。
三、精當評價,收獲“石成金”
優秀的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都有一種內隱的“魔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形成這種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精當的課堂評價語言。生動形象、靈活多變的評價語言,就像一首美妙的樂曲一樣,聲聲敲打在學生的心坎上,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白鵝》一課時,以精湛的語言藝術讓課堂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當學生讀到鵝的步態時,他積極評價到:“讀得真好聽。真的感謝你的父母給你一副好嗓子。不過如果你讀時加上適當的動作和表情,那么鵝就更加傲慢了,不信你試試看?”結果,由于老師的語言引導,不僅這一個孩子,幾乎全班的學生在讀文章的時候都帶上了豐富的表情,優美的動作,把鵝傲慢的步態,吃飯的架子表現得淋漓盡致。
精當的評價語應簡明,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對于著意要強調的某個方面,更要講得清清楚楚。如:“你讀得很正確,又富有感情,若聲音再響亮一點,讓全班同學都聽清就更好了。”精當的評價語更應飽含激勵,讓學生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如:“說錯是正常的,老師不是也有說錯的時候嗎?沒關系,來,再說一遍。”如此鼓勵、親切的語言,學生聽后怎么會不被感染、不受鼓舞呢。
四、精彩結尾,力求“音繞梁”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一節好的小學語文課要有一段精彩的“序幕”,同時也要有一個“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無言中”的結尾。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首樂曲,導入是樂曲的前奏,那么結尾就是樂曲綿綿不盡的余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結尾的方式很多,教學中要聯系所教的課文來設計。
如在教學《火燒赤壁》一文時,我會這樣結尾:“打完了一仗,總得好好總結一下。如果你是周瑜,你怎樣總結大獲全勝的經驗?如果你是曹操,你應當汲取哪些失敗的教訓呢?誰愿意當周瑜?誰愿意當曹操?”同學們紛紛登臺,總結這場戰爭。這樣的結尾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如教完古詩《草》后,我會問:“小朋友,誰愿意回家后把這首詩背給你的媽媽或奶奶聽?”這時大家會紛紛舉手,然后提議學生先演習一下,老師扮演奶奶。小學生上完一節課后,已很疲勞,結尾時應盡量生動活潑一些,可設計一些游戲形式。這樣的結尾寓教于樂,在游戲中鞏固知識,其樂無窮。
如教《小壁虎找尾巴》后,我會這樣設計:“小壁虎的尾巴為什么能再長出來呢?你們想知道嗎?你們可以去看一些課外書,也可以回家問問父母。” 這種結尾在課文講完后,不結束學習,進一步向外延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尾形式多種多樣,我們如果在教學實踐中精心設計,巧妙運用,定會收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