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教學是指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建構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一、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必要性
“活動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國外早期可追溯到盧梭的“自然教育論”以及后來杜威提出的“學校及生活”、“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國內從兩千多年前荀子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都十分強調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動起來,讓教與學達到最好效果。
我國的活動教學先后在課外活動、活動課、活動、活動類課程、科學探究課、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等活動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和發展。但在具體學科教學過程中,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欠缺。
課堂教學活動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充分調動、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成為本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實現上述三個轉變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將“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學科課堂教學較為適宜的教學方式。
二、課堂教學活動化的研究實施
談到“活動”,人們普遍想到學科課堂以外,冠以“課外”前提。即使是實際課堂中活動,為了趕進度,許多學校也多是延續到課外,學生自行開展,教學質量難以控制。我們應該讓課堂教學也“活動”起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化研究,讓學生用“動”的方法學習,在“動”中學,解放學生頭腦、雙手、眼睛、思維、空間,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主體的課堂。那么如何實現課堂教學活動化?我們認為,實現課堂教學活動化關鍵是: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
1.示例激情性活動——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角度講,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主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動學生去探索知識并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的意向。隨著這種情感體驗的深化,便會產生學習需要和強烈的求知欲。示例激情性活動就是在教學過程的起始階段,通過一定形式的活動示例,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結,激發學生的健康情感,為后續學習啟開興趣之門。
2.自助認知性活動——求異
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是教師將要教學的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學習的形態是被動的,學習的結果是間接性。自助認知性活動則強調教師避免給予學生現成的結論或經驗,而要求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進行探討,重視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的個人感知和經驗。由于活動的學生是個體性的,學習的形式是自助式的,因而學生收集的信息或材料會是多維型的、多層面的,這就為教學的下一個過程做好了鋪墊。
3.互動交流性活動——求活
長久以來,教師已經習慣于用一成不變的模式培養循規蹈矩的學生,學生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見解,也很難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學生的個性因此不能得到充分發展,創新精神也逐漸被抹殺。互動交流性活動的要義在于:解析“教”的重點,突破“學”的難點,突出不同事物的特點,凸顯相似事物的異點,追求教學質量的增長點。互動交流性活動的特征表現為“四性”,即學習目標的多元性,學習內容的綜合性,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結果的創造性。這“四性”使互動交流性活動充滿靈性,生動活潑。
4.實踐探究性活動——求新
實踐探究性活動是指在教學內容階段性目標完成后,為了理解、印證、運用、探究知識而進行的直接體驗性活動。實踐是創新的基本前提和最終目的,實踐了真知。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原則和特點是理論聯系實際,作為理論與實踐聯系“橋梁”和“紐帶”的實踐,既應被看作是教學活動的環節鏈,也應被看作是教學過程的落腳點。教師對實踐探究性活動的準確把握應為:學生的實踐探究性活動既是前一個教學活動的終點,同時又是一個新的教學教程的起點。
在實施教學過程活動化時,應重視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準確地確立教師角地位。教師將不再是“專家”,而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合作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二是切實樹立大教學觀、大課堂觀。三必須正確處理好兩方面的關系。①教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空洞無物的內容、花哨無價的形式,都是有害的。②是學生與活動的關系。一個成功的活動安排,其結果必然是活動給予學生以啟迪,學生因活動獲得了發展與進步。教學過程的活動化亦然。作為活動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具有個性化的教學個體活動必須促進學生的自我整合,具有群體性的教學集體活動必須推動學生的自我發展。否則,將無以立足。
綜上所述,教學過程活動化應有其產生、存在、發展的價值和理由,雖然它是相對于教學過程陳述式而言的,但必須明確在操作層面上它們并不截然對立。從廣義上講,因其存在著知識上教師對學生的述說行為,“陳述式”應為“活動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學過程活動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它應作為一個課題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