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一切心理活動的進行都離不開注意,學生的學習生活無時無刻不伴隨著注意的發生,學生在課堂上,要提高效率,就要求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注意的指向性和注意的集中性,即要求教師用各種方式以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再運用注意規律——穩定性、分配性、轉換性,幫助學生排除干擾,如何長久地有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一個會學習的學生,往往注意力非常集中,一個有經驗的教師,通常會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時地調整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關鍵詞】注意;提高教學成效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如果說把注意比喻為‘攝影’,那么注意的指向性,類似于‘取景’,即從眾多的事物中選擇出要反映的對象,而注意的集中性就相當于‘調焦’,是指心理活動高度地關注某種對象,以全部精力保證對選擇對象進行鮮明清晰的反映,而對其他的無關活動進行抑制。”注意能保證人及時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動,正確地反應客觀事物。學生在課堂上,要提高效率,就要求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注意的指向性和注意的集中性,即要求教師用各種方式以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再運用注意規律——穩定性、分配性、轉換性,幫助學生排除干擾,如何長久地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一、以精心設計的“引言”為先導,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
教師要以精心設計的“引言”為先導,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繼而向有意注意即事先有預定的目的,必要時需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過度。用一條謎語、一個故事、一則新聞、一段視頻、一曲音樂、一張掛圖,甚至一組數據,等,巧妙地設計“引言”創設情境,去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做到趣味驚奇,引起無意注意。
案例——《分子和原子》:在課前放映由IBM利用原子制作的世界上最“小”的電影,等上課時再放一遍,同時在黑板上板書“最小的電影——用原子制作”,并用電視新聞播報的形式告訴學生其制作過程及用原子尺度制作的真實性,吸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化學課放電影),此時,再讓學生看教材上的一幅照片“通過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文字”,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感受到原子的存在,去探索微觀粒子的知識。很自然地將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換。
案例——《物質的量》 :當講解阿弗加德羅常數時,用“如果把6.02×1023個直徑為2.5cm的硬幣排成一行,可以來回于地球與太陽之間240.8億次!如果把6.02×1023粒米給全球60億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萬年。”兩個假設自然地將“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不能運用于宏觀物質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中,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學習抽象的概念而引起的疲勞,引起注意。
總之,課題的引入是多種多樣的,“引言”必須精心設計藝術化,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等美妙的詩句引出——乙醇;“醋字的來歷”——引出乙酸;“作為古代最尊貴的帝王,他們一天中的生活是怎樣的呢?秦始皇穿過的確良、尼龍絲衣服嗎?御膳房做的菜放味精嗎?……”在笑聲中引起無意注意,開展有效的教學。
二、以精心準備的“實驗”為媒介,使學生穩定地保持有意注意,提高教學效率
化學學科的形成和發展,起源于實驗,又依賴于實驗,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要想讓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繼而到有意后注意,即自覺、有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實驗”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也是關鍵的因素。通過化學實驗,才能讓學生去“觀”,由“觀”生“趣”激“疑”,由“疑”導“思”,由“思”得“知”,讓大腦的興奮維持高度的水平,達到由“興趣”轉至“樂趣”直至“志趣”。
案例——《化學反應速率與限度》:設計三組實驗
(1)首先演示實驗:①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在兩支試管中,裝入2~3mL5%的H2O2溶液,分別滴入1~2滴1mol/LFeCl3溶液。待有氣泡出現時,將一支試管放入冷水中,另一支放入熱水中。②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在兩支試管中,各裝入5mL濃度分別為0.2mol/L、2.0mol/L的鹽酸溶液,分別套上裝有相同質量的固體NaHCO3小氣球。當學生注意集中于觀察實驗現象時,引導學生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2)接著進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采用微型實驗):分別在透明點滴板的對角點滴孔中加入一滴管5%的H2O2,在其中一點滴孔中加少量MnO2粉末或1~2滴1mol/LFeCl3溶液。
(3)再到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要求學生“實驗設計”:畫出實驗設計的裝置簡圖,證明溶液的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給出范例,以下設計僅供參考:各取2g顆粒大小基本相同的鋅粒放入錐形瓶中,分別從分液漏斗中加入40mL 1mol/L和40mL 4mol/L的硫酸,比較兩次實驗中注射器收集10mL氣體所用的時間。)
引導學生將定性研究過度到定量研究,強化“單位時間”,從而為“化學反應速率概念”的建構及“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原理”的剖析做鋪墊。充分利用化學實驗這個獨特的教學手段,通過參與實驗過程,從實驗現象的分析中認識、把握化學反應的規律,得出結論,并通過討論和應用,掌握原理的實質。同時,老師引導學生用已知的知識,進行演繹推理,再提出問題或假設,開展探究活動,驗證假設。然后學生自己將信息進行整理,提出自己的見解,建立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及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的認知結構。
三、以精心安排的“懸念”作為橋梁,加強學生的有意注意,有效地完成認知的過程
在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知識點,通過趣驚奇疑的巧妙設境和教師的激疑啟思,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產生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形成一個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最佳情景,教師靈活地、適時地通過“啟發、誘導、調控、點撥”使學生努力完成“注意、感覺、知覺、表象、表征、記憶、思維、問題解決等”的認知過程。
案例——《電解池》首先提出兩個問題:
(1)電解熔融氯化鈉時物質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呢?①通電前熔融氯化鈉中存在哪些微粒?微粒如何運動?②通電后微粒的運動有何變化?③微粒得失電子后會發生什么變化?④通電過程中電子流動方向和電流流向如何?以電解熔融氯化鈉為例討論電解原理,減少體系的復雜因素,利于概念的建構,有利于解題模型的建立,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將電解水放到一個“再生氫氧燃料電池”的情境中給出。背日面時燃料電池系統工作,試寫出電極反應式(原電池)? 向日面時電解水系統工作,試寫出相關電極反應式(電解池)?非常真實,具有現實意義。且很好的將原電池和電解池統一在一起,體現了電化學的學習價值。有利于注意的穩定性。
(3)電解熔融氯化鈉會得到鈉和氯氣,電解水會得到氫氣和氧氣,如果將兩者混合,電解氯化鈉溶液會得到什么物質呢?①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②通電后這些微粒會在哪個電極得失電子?③如何檢驗產物?電解對象由單一過度到混合體系,具有挑戰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加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有效地完成認知的過程。
綜上所述,要有效地完成教學過程,必須了解學生注意的生理機制和外部表現,適時恰當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巧妙有效地保持和加強學生的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根據實際靈活轉換從而使學生在上化學課時,能夠在愉悅中獲取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不強迫記住的東西,反而比較容易記住。”
參考文獻:
[1]《化學教育心理學》化學工業出版社 吳鑫德編,2011.8
[2]劉江田主編.《問題與問題解決化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