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社會治理要求我們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強化社會協同治理的能力。但是我國社會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大大降低了它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和活力。因此,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就成為了當前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課題。
【關鍵詞】社會組織;社會治理;多元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把創新社會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作為政府的重要任務提上了議事日程。這一次決定當中,強調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把社會參與與社會組織作用的發揮聯系在了一起,明確地把社會組織作為社會共治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但是,目前我國社會組織自身還面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它們社會協同治理作用的發揮。
一、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對我國社會組織的現狀進行一個基本的描述:
(一)數量不斷增長,但是增速放緩
根據民政部門提供的數據,最近這十年,就是2003年到2012年來看,我國社會組織的數量是逐年增加的,從2003年的26.6萬家增長到2012年49.9萬家。什么概念?現有社會組織幾乎一半都是這十年內成立的,發展還是很快的,最近十年是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的十年。雖然社會組織的數量是不斷增長的,但是從增長率來看,2006年開始增長速度連年放緩,2010更是創下了2%的歷史最低谷。遠遠落后與經濟發展的速度,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但是2011年出現了一個拐點,2012年增速更是大幅度提升,可以說在社會建設成為國家戰略目標的強力推動下,社會組織終于開始扭轉低迷的狀態,正式迎來發展的春天。
(二)能力不斷增強的,但是相對稚嫩
盡管是社會組織在不斷的發展的,但是就目前來看,無論從數量以及發育程度來講都是比較初級的。就數量來說,如果以每萬人擁有的社會組織的數量來考量,發展中國家基本在10個以上,發達國家就更多了,美國是52個、日本是97個、法國是110個,但是我們國家每萬人擁有的社會組織的數量只有3.8個左右,與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差距也還很大。另一方面,世界上社會組織的就業人員占就業人群的比例它也是有一個數字的,它可以占到4.8%~10%,我們只能占到1.1%,社會組織的發展還是非常有潛力的。
二、我國社會組織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定位困惑
在我國由于一些體制、歷史等方面的原因,社會組織自身的行政化和商業化傾向十分明顯。從我國社會組織的起源來看,體制的內生性決定了它們初始自主性的不足。很多的社會組織原本都是國家的一部分,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它們逐漸被剝離、與政府行政部門脫鉤。雖然他們在自主性、民主性方面不斷做出努力,不斷增強對公眾和社會的服務意識,但是依然不可避免地嚴重依賴國家。這種先天的“依賴關系”而非“平等關系”,使得社會組織習慣性地順從政府的指示,否則便無法生存。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尷尬”的關系,使得他們對于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有著非常嚴重的困惑。
(二)資金短缺
我國社會組織大部分是自籌經費,經費供給渠道有限,保障力度不夠,資金短缺是制約社會組織發展的一大瓶頸,幾乎所有的社會組織反映最突出的問題都是資金不足。政府資助力度有限,獲得政府撥款的社會組織僅是鳳毛麟角;而通過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形式,間接對社會組織進行扶持的這種方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制度的建設也較為滯后。政府和社會組織并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關系,政府還沒有從大量公共服務中“抽身”出來,實現職能的轉變;社會組織也無法通過“接手”公共服務來獲得自身發展的資金支持。
(三)人力資源匱乏
社會組織缺乏固定的人力資源補充途徑。社會組織與企業和政府相比不僅就業的穩定性差,而且報酬和福利水平明顯偏低,所以很難吸引到優秀的專業人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1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統計數據顯示,從19個行業分類來看,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類的年平均工資最低,僅為11738元,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48%。社會組織工資水平整體偏低,對優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從而影響社會組織整體的素質和能力。
(四)信任危機
社會組織當前的信任危機源于兩個方面:政府和社會公眾。對政府而言,因為社會組織的公益性和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使得它在發展過程中很可能會“擠占”政府的傳統空間,而且社會組織集聚的社會力量,很有可能會影響政府的社會基礎。所以,政府對于社會組織一直以來的態度是,不過度限制、也不大力支持。對社會公眾而言,目前社會組織較多地存在公益領域,公眾參與程度不高,難以獲得大家的普遍認同。而且,近幾年隨著“天價餐”“萬元帳篷”“郭美美事件”等負面信息接二連三的曝光,使社會組織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思路
社會組織的發展,要依靠政府、社會組織自身以及公眾等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要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把《慈善法》的出臺作為最大的期盼,認為此法一出,橫亙在社會組織面前的問題就會被一掃而空,社會組織從此就會走上康莊大道。但是,社會組織的發展僅僅寄希望于一部法的出臺是不現實的,《食品安全法》就是前車之鑒,曾被寄予厚望的《食品安全法》出臺了幾年了,現在社會的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層出不窮。所以,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套工作,也是同等重要的。這就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了,要把制度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做,不斷進行完善。
第二,政府要加大扶持的力度。一方面積極推廣社會組織的公益孵化器項目,針對初創期的社會公益類組織,為他們提供在開始階段最需要的資源和平臺,包括場地、辦公設備、小額補貼、專業咨詢等服務,幫助他們不斷完善和發展。這是政府對社會組織進行的直接扶持。另一方面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對社會組織進行間接的扶持和培育。購買公共服務的寓意其實很深刻,政府把一部分資金提供給社會組織,你可以跟我簽合同,我給你錢讓你做一些事情。此外通過購買服務,社會組織進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務領域中來,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而且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開始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購買公共服務是一種市場交易,市場交易就是平等交易。
第三,對于社會組織而言,制度的完善、政府的扶持,都為它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第一步,就是要規范、強化內部管理。現在大部分社會組織在成立的時候,并不重視章程的制定。有的非常簡單,為了應付登記草草了事,在實際工作當中,人事任免方面、財務制度方面,一旦有了爭議、出現了問題,沒有章程的約束,不知道怎么處理。這個非常麻煩。所以,規范化很重要。第二步,注重公信力建設。社會組織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決定了公信力是它們生存和發展不能回避的重大問題。來自公眾的信任是社會組織發展的生命線。
第四,公民公共精神的樹立。社會組織離不開社會這個土壤,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公共精神的樹立才是社會組織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2013.
[2]黃曉勇.中國民間組織報告(2011~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李佳芮(1978~)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行政管理碩士,主要從事公共管理和社會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