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福建省高考歷史平均分逐年下降,除了試卷本身難度之外,還存在著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問題。當前初中歷史中考要求與高中歷史教學相脫節,初高中歷史教材編撰體例存在差異,初高中對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要求也不同,這些造成初高中歷史教學無法形成無縫對接。本文從不同層面進行剖析,進而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
【關鍵詞】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
近年來福建省高考歷史平均分逐年下降,不少中學一線教師感嘆高考歷史試卷難度越來越大,命題角度較偏,考取高分越來越難。學生們也普遍認為材料題設問刁鉆,閱讀量大幅度增加,文字堆砌過多,考試壓力加大。我認為高考歷史成績偏低,除了試卷本身難度之外,還存在著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問題。
一、初中歷史中考要求與高中歷史教學相脫節
從初中教材來看,我市大部分學校選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教材編寫采用的是通史結構,從中國古代史到中國近現代史,從世界古代史到世界近現代史,三年共六冊。教材充分體現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了大量的圖片、史料、活動、探究問題等素材,文字教學的內容不多,難度也不大,這種課程要求正好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目標。但從中考要求來看,由于目前我市中考歷史采用開卷考,難度值小,考前還有一定的復習范圍,所以學生很容易獲得A或B等級。而我市中招錄取的要求僅是C等級(合格等級)。這種考查體制固然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高中學習,尤其是不利于文科學生的學習。
近幾年《福州市區初中學業考試大綱》明確指出,歷史中考試卷難度值控制在0.8左右,試卷的容易題、中等題、稍難題比例約為8:1:1。盡管試題覆蓋面廣,但考查的是《考試大綱》中要求的基本點、教學中的重點、學習中的最關鍵點知識。相當數量的試題直接考查課程標準學習主題下的內容知識。
例如:(2006年中考題)目前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009年中考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 )
A.薩拉熱窩事件 B.諾曼底登陸
C.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D.珍珠港事件
以上例舉的中考考題的所有考點均為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點,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能力層次的要求70%屬于識記層次,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考查充分體現在中考試題中。因此,初中學生更多的是單純的記憶基本史實,而缺乏相應的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遷移、運用的能力,特別是缺乏對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的整合能力,因此還無法熟練的形成立體的歷史知識體系,在這一方面初高中的教學還無法形成無縫對接的模式,從而導致初高中的銜接有一定的難度,也使高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之處,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初高中歷史教材編撰體例存在差異
當前高中歷史新課程以專題史體例編訂,內容豐富,有一定深度,古今中外交叉點頻繁出現。學生適應了編年體例的通史學習習慣,自然無法立即掌握專題結構的學習方法,特別是世界古代史政治體制、思想,由于初中歷史比較簡單,把很長的歷史進行濃縮,造成學生比較片面的印象,認為世界古代史都很簡單,沒有清醒的認識,對整個歷史的背景沒有整體的把握,進入專題學習就覺得難度加深。
比如:西方人文精神的產生、復興和發展成熟過程(高二必修)
希臘工商業發展——物質基礎
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和推動
智者運動興起
平民地位提高
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主要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
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 認識你自己
這部分知識在初中的課本上根本沒有涉及,學生很容易對這段內容產生困惑,于是就變成了單純背書、不理解書本知識的惡性循環過程。在初中的教學中,多補充古代希臘的內容才能對高中學習有所幫助,但初中的要求比較簡單,課程的設置上也不可能達到這點,造成高中的歷史課程超出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生的畏難情緒也由此產生。
三、初高中歷史學習能力要求不同
選讀文科的不少同學,依舊用老方法學歷史,以為只需勤奮刻苦,就不愁沒收獲。另外,部分高中教師一時難以轉變觀念,習慣采用傳統的教育教學觀,依然利用題海戰術進行大包抄,可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從近年來高考試卷可見,文綜的歷史部分非常重視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認知、識記、分析、歸納、比較、評價等,而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僅僅只掌握認知、識記能力,所以要想考高分,必須學會梳理知識,建立知識網絡和構建知識結構。在了解、認識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應該學會探究歷史,從中發現規律,順著規律,提煉出有價值的認識。
歷史的學習離不開歷史背景,任何歷史都是有因才有果,單純背誦所謂的重點,把歷史單一化,很多同學認為省時,其實是得不償失,特別是高中歷史專題化后,學生更是把歷史割裂開來,所謂抓住重點背誦。
例如:學習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學生各個擊破,進行單純機械性的背誦,其實把這些融入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歷程,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并且能得出正確結論,要把歷史看作一個整體才能有效的學習。
總之,歷史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建立在歷史長河的史料中,歷史的學習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旦有了整體的歷史資料認識,也就能建立整體的歷史史觀,歷史就不只是考試的工具,而是有趣的簡單的歷史分析題,文綜的題目學生也就越做越愛做了。
從以上幾點分析來看,近年來高考歷史試卷得分率降低,我們不能一味埋怨試卷本身或命題者,多角度思考問題存在的原因,從不同層面進行剖析,對癥下藥,進而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學質量,繼而從根本上扭轉目前這種現狀。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福建省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初中歷史學業考試大綱》,福建教育出版社。
[3]《福州市區初中學業考試大綱》,福建教育出版社。
[4]《高中歷史教科書(必修三)》,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