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交互友好、開放的實踐環境,非常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只要教師善于設計,善于組織和引導學生,讓學生在上機實踐活動中主動地探索,積極的思考,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可以順利地建構學生的知識結構,更能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
一、淺談信息技術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
1.基礎知識學習階段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
(1)提出任務。我們把所要講授的內容巧妙地隱含于一個個任務中,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掌握所學知識。通常任務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任務的要求非常明確,有統一的范本,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給出的范本去做,這種形式比較適合于每個模塊的開始教學和低年齡段的教學;第二種形式是任務中的一部分內容是教師明確要求的,另一部分內容是允許學生自由發揮的,這種形式比較適合于每個模塊的中間教學階段;任務的第三種形式是,教師只給出一些原則上的要求,大部分內容由學生自由發揮實現。這種形式比較適合于每個模塊的電子作品創作和高年齡段的教學。
(2)分析任務。提出問題給出任務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而是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問題中,一些是學習過的,這些問題學生自己就會給出解決方案;另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即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這些問題最好都由學生提出,最初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還沒有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
(3)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過程。老問題一定要由學生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新問題可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索得出。
(4)學生明確任務并將解決方案討論清楚后,就讓其通過上機實踐完成任務。學生之間總是存在著差異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還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教師要適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完成任務。
(5)檢驗任務完成情況。既然給出了任務,就一定要檢查任務完成的情況。教師根據反饋情況決定是否要進行二次講解。要想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益,必須把好任務完成關,必須對學生的上機情況做出及時的反饋。
2.電子作品設計階段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
(1)這一階段教師集中授課的時間不必太長,學生在創作電子作品的過程中一定還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是個別問題,教師可以單獨解答,如是普遍性的問題,可集中解答。
(2)對于電子作品只要給出一些原則性的要求即可,對作品的內容不作限制,以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3)這個階段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容易產生“火花”的時候,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多讓學生自己介紹其得意之作,充分肯定其創作。
(4)在設計電子作品時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淺談信息技術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1.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
首先,要針對所講課程,為學生制定一個總體目標,并充分利用了計算機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及創造性等特點,在第一次課上就把目標告訴學生。其次,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并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最后,重新規劃、安排教學內容。在學習基本內容的過程中可以改變傳統的講授方法,依照循序漸進原則,把教學內容設計于一個個實際任務之中,每次課學生見到的仍然是具體任務。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利用電腦完成一個個實際任務的過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自己的信息技術知識。
2.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還特別要注意在任務中設置一些認知上的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知識,還學會了應該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去應用所學到的知識。
3.引導學生在探索中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在探究中解決問題。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適時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還要善于發現并抓住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啟發。
4.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無論是設計任務,設置認知沖突,還是教師的循循善誘,目的都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逐漸進入主體角色,主動去學習,自主地去學習,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5.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首先要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環境和機會。只有在自主學習的環境里,學生才有可能去發揮創造,只有讓學生動手去實踐,他們才有機會去發揮創造,去獨立思考,才會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2]《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
[3]《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