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媒體技術的不斷變革。移動學習也成了數字化學習之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本文在對移動學習及特征進行簡單介紹,參考其他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移動學習資源庫設計的般流程,同時以此流程為框架,對高職英語移動學習資源進行需求分析,對高職英語移動學習資源庫內容設計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高職英語;移動學習;資源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移動終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調試普通,引爆了移動學習的這種新的學習型態。移動學習(M-Learning)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形式, 它具有移動性、交互性、共享性和個性化學習等特點,學習者可以在任意時間(可以零散的)、任意地點獲取任何內容的學習愿望,為我們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全新的形式,逐漸成為一種備受歡迎的大眾化的學習方式,受到人們的重視。
然而,目前高職英語移動學習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源相對較少,而資源建設是整個移動教育的核心內容,資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遠程移動學習的效果,從而影響到高職英語移動學習的發展和普及。縱觀目前已有的高職英語移動學習資源現狀,有不少問題。具體問題主要表現在:
(1)學習資源內容,已有的學習資源在學習內容上大多是書本知識的翻版,就是把書本、網站等搬到移動終端上罷啦。移動學習作為一種典型的非正式學習,其學習內容不應僅局限于課本知識,涉及的還應更廣一些。而且在移動學習中,為滿足任意時間學習,在知識點的設置應該有大有小,內容上更靈活,更適合移動學習。
(2)移動學習資源沒有進行基于內容的教學設計,也即資源的內容設計問題。學習資源呈現形式,要多種多樣,做到聲音、視頻、動畫、文本等。
(3)學習資源交互性,因設計受學習環境的影響,學習系統如何借助手機進行實現有效的內容傳遞,如何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習者對學習資源的需求,也是移動學習資源開發過程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
那么怎么樣在移動學習中設計出合適的資源庫,設計出合適實用、合理有效的學習資源?僅僅考慮如何把為網站等開發的學習資源移植到移動終端上,顯然是不充分的,這是我們在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國內,有關移動學習資源的研究在移動學習領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主要包括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及評價(這方面較少)等。現有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基本是以網絡學習資源設計的相關標準或其他跨領域標準為參考。現在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明顯偏重于宏觀層面的理論研究,可操作性差。如何將教學設計思想合理地應用到移動學習資源內容設計中去,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并付諸實踐,還需要更多的實踐和研究。
高職英語移動學習資源庫的建設設計中,應該遵循泛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和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理論。泛在技術的發展,給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泛在學習的出現”對于泛在學習,目前尚未有統一、明確的定義。但業界較為公認的說法是:泛在學習是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獲取任何信息的一種學習方式。非正式學習來源于“非正式教育”(Colley等),進而引起了人們對非正式學習的關注。由于非正式學習的研究領域還比較新,其理論基礎也不是特別成熟,再加之不同研究者間,研究領域與研究視角的不同,對非正式學習的定義也就不同。
一、高職英語移動學習資源庫內容設計
在資源庫內容設計上要充分發揮移動學習的優勢,應該滿足學習者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學習的移動學習體驗。移動學習作為一種典型的非正式學習方式,其核心仍然是學習。教學設計向來強調為學習提供有利和有效的支持。移動學習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移動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個性化服務,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學習風格、個人偏好來選擇學習內容,控制學習進度。
分析資源,對已有的資源進行分析,分成可以直接使用,經過修改可以使用,不適合等。同時要明確學習單元,將知識點細分,適合片段式學習。
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移動學習,學習終端較適宜呈現一些特殊的學習內容。如使用純音頻教學的學習內容更容易在移動學習模式中出現,而語言類課程內容特別適合移動學習方式。
二、高職英語移動學習資源庫學習活動設計
學習活動是學生的一種特殊認知活動,它是學生有動機、有目標、有策略并形成一個在間接知識、智力能力和個性心理諸方面彼此聯系的心理結構的過程。學習者作為移動學習活動的主角,設計者所設計的實踐活動必須符合學習者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需要,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與健康成長。根據移動學習活動,將高職英語課程中適合移動學習的內容進行學習活動設計,構想出每日系列、熱點話題、美文賞析、移動聽說、移動日志、移動測驗、學習伙伴和移動查詢等學習實踐活動。
高職英語移動學習的發展順應了泛在學習發展的趨勢,從學習時間、地點上為學習者提供了無限發揮的空間。高職英語移動學習資源建設的研究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獲得學習的機會,不僅消除了時間、地點、權限的制約,同時也給學習者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選擇權,滿足了學習者在媒體體驗上趨向個性化、有活力的、隨意的、有效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