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與形勢也在經歷著轉型。本文從就業現狀入手,以市場導向為依據,分析高等院校學生的就業困境與影響因素,從而在全方位、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工作中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高等院校;市場機制;就業現狀;就業指導
一、就業現狀
高等院校的教育旨在培養高素質的綜合人才,以不斷適應社會的需求與發展。但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和院校的不斷升級,高校學生的數量連年呈現增長的趨勢,每年大量畢業生的涌入社會,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學生就業難、難就業的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這也是新時代高等學院發展所必須面臨與解決的問題。
二、就業困境因素分析
1.社會因素
高等院校在向大眾教育轉型的同時,擴大招生,為社會輸送大量的人才,可社會上的用人需求并沒有同步增長,這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就業困境。另外,用人單位提高門檻,一味追求名牌大學、高學歷,使得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2.學校因素
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對于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都停留在“就業前指導”。形式也只是簡單的開設幾堂就業指導課或是幾次就業指導講座,這樣說來,就業指導工作只是階段性的強化,指導內容也僅限于面試、職業禮儀等淺表性工作。
3.學生因素
首先,很多學生的就業觀念都存在一定的誤區,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業,對工作待遇的考慮占據求職的大部分因素,很少考慮到職業的發展,也缺少創業精神。其次,畢業生的就業抗挫力差,幾次面試不成功就陷入到焦慮、失望、自卑的情緒中,不能調節好自身的心態,不懂得另辟蹊徑,更不愿意接受挑戰,對求職中的挫折缺乏估計和承受能力。另外,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還存有互相攀比、盲目從眾、過度依賴、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等等不良狀態,從而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定位和適合的評價。
三、職業指導教育的地位與作用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已經成為考察高校社會認可度的維度之一,也成為衡量一個學校辦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更重要的是,影響到社會大眾對高等教育的投資熱情與重視程度。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使我國的就業市場逐漸轉變為以市場需求為主,政府調控為輔的機制,雙向選擇成為了就業市場的主要形式。
綜上所述,高效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是非常嚴峻與迫切的。如果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合適定位,還能夠實現充分就業。這實際上是一個促進學生自我認知、激發潛能的過程。
四、關于職業指導教育管理的一些思考
1.堅持高等院校的指導原則,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
高等院校的教育要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從個人角度來說,是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從社會角度來說,是培養合格的勞動者,所以,高等院校的指導就含有雙向平衡性,應該起到橋梁與紐帶的作用。首先要對職業指導工作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與準確的定位。其次要理性的認識確立為指導原則堅持執行。在制度上保證實效性與專業性。
2.樹立職業指導理念,明確職業指導工作方向
用發展的觀點看,個人與社會對職業角色技能的需求是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這恰恰是我們在高校教育中比較薄弱的環節,書本上的知識與技能型的培養嚴重脫節。總之,加強職業技能的培養,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崗位更好的銜接。這才是職業指導工作正確的方向。
3.職業指導貫穿全程,促進指導全程化
根據職業選擇的發展理論,職業選擇不是個體的單獨時間,它在職業的不同階段都占據著不同的地位,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因此,職業教導也應該是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
4.就業指導設為學科,納入教學計劃
打破就業指導的突擊化,將就業指導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納入到專業課程中,有詳盡的教學計劃和明確的任務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全面系統地講授職業知識,將學生與職業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制定教育計劃與職業規劃。更為重要的是,職業指導課程的形式可以是靈活多樣的,除了課堂教學還可以采取職業咨詢、勞動實習等形式。
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大學生在知識儲備、實踐技能、社交合作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積淀,然而社會的競爭是殘酷的,就業形勢的嚴峻也不是一時可以改變的,很多高校生在乍入社會后會有許多的適應不良,現實與理想的盾、不斷遇到的挫折與失敗……
6.學校社會聯手合作,服務學生就業
各級政府將就業工作視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各個高校也將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了高校領導的“一把手”工程。可見,高校與社會對就業工作的重視。高校和社會可以定期組織人才交流雙選會,既服務于學生的順利就業,也為企業招聘優質人才提供了便利。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合作,共同發力,努力拓展就業渠道和空間。一些高校近年來對三方合作做了一定的嘗試,比如人才選拔常駐校園、建立網絡平臺資源共享,為社會優質人才的選拔,為學生的順利就業提供更為暢通的渠道。
參考文獻:
[1]錢貴江.職業指導與大學生就業[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
[2]楊立安淺析我國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問題[A].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3,5-4
[3]朱繼光,祝偉.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及其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
[4]張高輝,高耀明.校就業指導模式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