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材具有強烈的人文情感,是豐富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充分重視及滲透親情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及學生的健康成長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小學學校應給予親情教育足夠的重視,大力提倡在小學語文教材及教學中融入親情教育。為了充分展現親情教育的魅力,本文重點針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親情教育這一話題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親情教育;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我國各中小學也對素質教育引起了高度重視,可以說親情教育在小學語文教材及教學工作中的涉及就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這一理念,因為親情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親情有一個清晰客觀的認識,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親情教育現狀分析
親情教育可謂說是小學生的源頭教育,屬于對小學生的基礎性教育,在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親情教育擁有十分強大的力量,它能夠影響小學生的行為及意識,良好的親情教育,對小學生學習及成長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然而就目前諸多小學教材的編制內容來看,并沒有過多體現親情教育這一內容,當然大部分語文教師也沒有真正在教學中認真貫徹親情教育。一些教師錯誤的認為:“我的教學任務就是把課本上的知識內容教給學生,至于親情教育跟我沒有太大的關系”,由此可見,部分教師對親情教育還沒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親情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從家庭方面角度來說,現在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小學生基本上都是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家長也都是呵護備至,這種狀況讓學生形成了一種理所應當的心理。一些小學生認為:“我爸爸媽媽對我好都是應該的”,并且這種想法的小學生為數不少,這種心理嚴重影響了親情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化開展。當然,該階段的學生心理尚不成熟,教師及家長要對其進行正確性引導,讓其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及學習任務,使其更加重視親情,重視學習。
二、完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親情教育策略
親情教育是現今較為熱點的教育話題,在小學語文教材編制中及教學實踐中,相關人員應充分明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國開展教育教學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大量的優秀人才。然而一個人才最重要的人格,若沒有健全的人格,那么再高的知識水平也是徒勞。親情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因素,各小學學校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完善小學語文教材及教學中的親情教育實施策略。
1.語文教材編制融入親情
語文教材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工作開展的依據,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基于語文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那么要全面貫徹親情教育,就要從語文教材的編制入手,根據當前形勢下所提倡的親情教育理念及相關內容,從而選擇合適的語文編制教材內容,從教材內容的字里行間透漏出親情的可貴。只有這樣語文教師才會在教學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親情教育,在教給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給予學生一定的親情熏陶,提高小學生對親情這一概念的認知。
2.語文教學中融入親情
親情教育是一個概念,它需要在教學中充分貫徹落實,才能夠發揮其本身的功能性及作用,那么要讓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親情教育,首先需要改觀教師對親情教育的看法,讓教師明確認識到親情教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教師具備一定的親情教育意識,必然將親情教育不自覺的融入到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展現親情教育的影響力。比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游子吟》這一課程的學習中就可以融入親情教育,因為它主要講述的就是一位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真實的情感,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共鳴,那么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該詩的理解,同時還讓學生懂得了母愛的偉大。
3.教學語言中融入親情
語言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教師在教學語言中融入親情,是親情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徑。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三觀尚未形成,對教師講解的各種事物及話題都充滿了好奇。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該階段的學生特點,將親情教育合理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重視教學語言的應用,因為教學語言中的語調及停頓等形式都會給學生不同的感受。比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媽媽的愛》這一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展現教學語言的魅力,為學生深情朗誦文章內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媽媽無私的愛。
三、總結
親情不論年長年幼,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只有懂得親情的難能可貴,才能獲得其他方面的認知與領悟。在小學語文教材編制及教學實踐中應全面融入親情教育理念,將親情教育廣泛融入到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及語音等因素都會影響小學生對親情教育的看法,因此教師一定要正確傳達親情教育理念,使學生對親情教育形成正確客觀的認知。
參考文獻:
[1]宋寧.寓惰于放 快樂學習——略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親情教育的實施途徑[J].小學教學研究,2012,8(17):143-144
[2]馮瓊娟.小學語文教材中親情教育內容研究[J].教研引領,2012,6(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