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普通教育課程中還是一門嶄新的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各方面都要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長和發展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國家課程,強調是必修課,是一種剛性的規定,這是非常正確的。綜合課程對于我們來說是新鮮事物,課程開設、實施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有所欠缺,在它發展的初期階段,需要得到行政部門、各級領導和教科研部門的幫助,以及一些較為寬松的政策,所謂“扶上馬再送一程”,這樣做有利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健康持續發展,有利于將綜合課程落到實處,真正做到以綜合促進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
二、教師的知識和經驗要考慮
成功地實施綜合課需要教師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如果教師缺乏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技能,就不可能將這些知識技能成功地整合起來,這樣就很可能導致綜合課程形同虛設。另外,如果教師本人從未體驗過綜合課程,那么他們實施綜合課程的難度將更大。這就要求師范教育的課程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使未來的教師對分科課程的綜合課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論理解和實踐體會,這是實施綜合課程的必要條件。當務之急是綜合課程的師資培訓要到位,要幫助教師從理論到實踐兩方面認識和解決綜合課程的諸多問題,提高教師對綜合課程的理解信任。
三、綜合是“整合”而非“拼合”、“拼盤”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綜合”不是指單純地將被分割的東西拼湊在一起,也不是指簡單地把各門學科聚合起來,或在同一個主題下包容所有學科的知識,綜合課程是指把本具有內在聯系而又人為地被割裂的內容重新整合為一體的課程模式。這種內在聯系是自然的和真實的,而非人為的和勉強的。教師不僅要發現學科知識與目標所具有的內在關聯性或共同性,而主要應使學生以自然的方式去認識學科間的這種內在關聯。
四、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二者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
盡管綜合課程作為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是與分科課程相對的概念,然而,綜合和分化又絕對不是勢而不立的。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二者之間有著較大的范圍的交融地帶。學科課程有很強的系統性的結構性,可為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一基礎,學生們拿什么去綜合呢?綜合與分科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各自發揮著不同的課程育人作用,綜合課程是為了彌補分科課程對學生培養方面的不足,并不是說一定要讓綜合課程在課程結構中占上風,或是占有多大的比例,這樣的課程改革才是先進的,倒向任何一方都是不符合課程發展規律的。
五、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點要關注
在課程的選定過程中既要考慮客觀條件,又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點。由于各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也不是盡相同,同時各學校的師資和物資條件也有差異。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選擇課題時要考慮這樣的問題:學校和周圍環境中有哪些教育資源;哪些是有能力有條件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但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考慮以下問題:學生喜歡什么課題;學生需要什么課題;學生能做什么課題。根據上述要求選題時課題的范圍盡量要大一些、多一些,這樣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主地選擇課題。
實現學校課程的綜合化是21世紀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并昭示其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上各界人士,特別是教育界的專家、學者、教師越熱心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與理論探索和研究,我相信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宋乃慶,徐仲材,靳玉東主編 .《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顧明遠主編.《素質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
[3]彭鋼,張曉東編著.《課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寫.《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5]朱慕菊主編 .《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6]《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育部頒發,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