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學定教”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模式。通過市教研室組織的教學研討和自己對《唐代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展示課的反思,認為以學定教要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合作、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評價。
【關鍵詞】以學定教;導學案
2013年11月12日,在松陽縣舉行的麗水市初中歷史與社會“以學定教”課堂教學研討會上,我上了一節《唐代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的歷史與社會課。更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我組織了松陽縣民族中學的學生自己學習了這一課的內容。課后,我的課型、課件、從教的表現及學生在上課時的展示也得到了與會老師的肯定。下面是我對“以學定教”的幾點思考。
一、以學定教要突出學生
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在新課改的進程中,盡可能利用和發揮學生資源,是教育的新境界。現在課堂上教學的設備已經很先進了,教學軟件也很多,但是它們必須與學生資源結合,才能發揮作用。教師只有將學生的個體資源,群體資源、社會資源和活性資源充分地開發,把學生的經驗、智慧、知識、積極性充分地發揮,課堂教學才能達到有效。
1.突出學生,就得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
在《唐代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教學中,我盡可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努力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用了五個板塊:“學習目標”、“科技”、“文化”、“社會風尚”和“課時達標”。在新課教學前,我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四個學習目標:①知道唐朝雕版印刷術和火藥技術的發展應用情況及意義②知道唐詩是唐朝文學最為輝煌的成就,概括李白和杜甫詩歌的豐要藝術風格和成就③能從唐詩中感受唐朝社會生活風貌④能從唐代的飲食、服飾和娛樂等社會生活,感受唐朝博大開放的胸懷及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的社會風尚。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我該做哪些,我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
2.突出學生,就得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往往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一般是先整體感知,然后是局部探究,也可以先概念的理解,再到實際的運用。我在《唐代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的“導學案”自主學習部分,首先設計了學生能從教材中直接找到的填空題,然后再出現材料分析題等。在進行導學案的內容設計時,既要體現教材的重點,又要使全體學生都有發展。
3.突出學生,就得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思考時間
學生的完整學習過程應有預習、上課、鞏固三個環節。因為我是“借班”上課,對于“導學案”的使用,學生還不甚了解。我在上《唐代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一課時,利用課間對學生的“導學案”進行了檢查,并有意識地批改了前后四人(我的預設分組方法)中的一個,初步掌握了一些情況,同時也發現了還有許多學生沒有預習。所以上課后,我首先用幾分鐘讓學生完成“導學案”的自主學習部分,并要求他們在書上劃出重點的內容,然后給充足的時間分小組進行交流,發現問題,盡量在組內解決。
4.突出學生,就得讓學生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平臺
在一節課40或者45分鐘內,教師應當將大部分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當學生遇到學習的困難,在合作學習中還解決不了的問題 ,教師給予適當的“導學”,答疑解惑。我在上《唐代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一課時,在課初,讓學生自主學習后在小組中交流;在課中,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回答問題;在課末,根據“課時達標” 展示成果。
二、以學定教要突出學習
教學過程實質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我們在設計、實施教學活動時,要處處突出學生的學習、質疑和探究。
1.以學定教,就得設計前置性學習,讓學生先學
所謂前置性學習,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嘗試自主學習,了解學習內容。我所任教學校的做法是編寫和使用“導學案”。我們的“導學案”模式主要有四個部分:“學習目標”、“自主學習,鞏固基礎”、“合作探究,拓展提升”和“課堂總結(知識結構)”。在編寫 “導學案”時,我們可以遵照郭思樂教授提出的“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起點要盡量低一些,使學生的活動容易化,讓學生在學習時找到成就感。
2.以學定教,就得設計情景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去學習
使用導學案教學,應充分體現學習方法上的“導”。導學案的作用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編制時要關注“導”,即“導學、導思、導練、導講”,讓學生在“導”中學,從而激發學生思維,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導學案在力求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遞進化”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三、以學定教要突出合作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我縣中小學正在推行的“昆銅的導學案”教學模式,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美麗小組”的建設。在大班化的前提下,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一般為6人,位置排列前排為“中優困”,后排為“困優中”,這樣盡可能照顧不同程度的學生。無論是在課前準備,還是在上課時的學習,每位學生都必須在小組內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在松陽縣民族中學上課時,利用課間播放了唐詩的有聲讀物,讓學生感受唐朝濃厚的文化氛圍。然后讓學生在小組的交流中解決自主學習遇到的問題。在“社會風尚”板塊中,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唐朝的社會生活”的視頻,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究導學案中的兩個問題:①唐詩中有哪些詩句能體現出唐代的社會風貌?②舉證唐代“中西互通和多民族交融”的特點,我們可以用哪些事實?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就能比較全面地達成學習目標。
四、以學定教要突出探究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由學生在歷史與社會課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對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平時的教學中,探究往往是貫穿于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學生會的不教、不會的教他們怎么學,學不會的老師教。在松陽,因為我在上課前對學生的導學案進行了檢查,著重關注了“在閱讀課文時,我的困惑是 ”一題,這為我下面上課是開展“定教”提供了依據。例如,在學習隋唐雕版印刷術時,關于怎樣印刷,我原來設計用國畫的蓋印了進行示范,但我在課件中只顯示圖片,學生一看就明白,這關就過了。同樣關于火藥的發明和應用于軍事,只用圖片學生就能感知,教師就不必費工夫。然而關于杜甫的詩為何稱為“詩史”,怎樣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來體現詩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融為一體時,我有意識地在PPT中注明“李白(701~762)”、“杜甫(712~770)”,并指出安史之亂的時間是755-763年。通過探究,很自然地明白了。學生在合作探究時,教師有限定時間,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明確的任務。
五、以學定教要突出評價
以學定教是“學”在先,關注的是學生、學習、合作和探究。學生在課前的自主學習、在課中小組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課后的知識鞏固,網絡構建及通過學習的目標達成都需要師生的評價。對在同小組之間的幫助指導,教師要給予表揚;對課堂中能提出生成性的新問題,教師要給予肯定;對勇于舉手發言的,要給予鼓勵;對回答精彩的,給予掌聲……評價時,學生能糾正要放手讓學生去講,學生回答正確的,教師決不重復。在編寫目標檢測的題目時,要根據學習目標,突出重點,關注學生容易錯的問題。例如我編寫的選擇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抒發了杜甫對唐都長安遭安史之亂破壞的悲愴情懷。他的詩,被后人稱為( )A.醫圣 B.書圣 C.詩圣 D.詩史。許多學生就搞錯了,我就是讓學生去分析,是“人”還是“詩”?
以學定教,“學”為先!
作者簡介:
呂淑通(1960~),男,浙江縉云人,職稱:中學高級教師,學歷: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