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永恒主題,是小學生理解語言的主要途徑,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多讀能夠加深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的朗讀作了明確的規定,那么,怎樣才能行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朗讀水平?俗話說:“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教師要通過正確的朗讀指導,讓情感洋溢著整個課堂,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就能得以提高,自覺愛上“讀”書。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非常重視讀書,認為只有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指導學生“讀”書,才能讀出其中“味”,品出其中“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更能說明,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加強朗讀指導與訓練。
一、讀出其中“味”
所謂“味”,那就是看所讀的是什么書、讀書方法如何以及讀后的效果怎樣。清代袁枚:“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我想,讀書不品,何知味?品而有味才能體會出讀書之樂趣。品而有味自會明白讀書之用途,就如培根提到讀書的功用:飴神曠心,增添情趣,長才益智。讀書本屬愛好,愛好之人讀起書來自然興趣盎然,才會有品有味,才能體會讀書之快慰,領略讀書之真諦。讀書人不斷朗讀、回味,獲得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就會品出書魂、書香、書韻來,享受書中的細節、情節,哪怕一句話,有時都會令讀書人以為哲理無窮,視為至寶。讀書怎樣品出書“味”?——教師指導朗讀訓練,學生逐步養成習慣。
讀語文課,低學段的小朋友可以無比幸福地跟著老師齊讀,他們讀書的熱情高漲。中高學段的同學,由于老師缺乏指導(一部分老師認為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在范讀、帶讀方面顯得相對薄弱,年級越高讀書興趣越低。讀書時,單一、乏味、枯燥,平淡得白開水。小學語文課為兒童打開了一扇無比豐富的美的大門,展現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美的世界,老師在指導學生讀書和思考時應善于點撥、誘導,使學生興趣盎然,投入情感地去讀課文。
語文閱讀教學的朗讀訓練開始時,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他們反復朗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其次,還要求學生在讀書的時候身體坐正,書本稍稍向外斜,這樣一來,讀書的精神面貌就更好了。學生達到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的朗讀要求,做到:語言連貫、節奏分明、語速適中、發音清晰、不唱讀不指讀。文章的美,就是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出來的。
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幾篇文章都是描寫秋天的,寫得很美,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素材。在教學時,我首先通過圖片讓學生感知秋天,然后在學生朗讀的時候配以輕音樂,營造一種秋的氣氛,并且有意識地提示學生,在讀的時候,要運用豐富的內心想象,也就是,你讀到哪個場景,那個場景就浮現在你的眼前,就如同你自己親身經歷一樣。學生能把自己融入到作品里面去,朗讀就自然更有感情,節奏感也出來了。
二、品出其中“髓”
好的文章是要讀者慢慢品味出來的,要用心體會其中的境界方能領悟作者的意境。世間道理大盡相同:農民伯伯從除草整地,買種播秧,到下地插秧,田間管理(施肥灌溉、殺蟲驅獸),收割倒曬,屯糧入倉,一系列辛勤的工作才能感受耕作之艱辛,享受成果之喜悅!
我們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也要向農民伯伯一樣,切忌操之過急,要循循善誘,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教師只有精心、用心指導,采用不同的形式、多種的方法,耐心地不厭其煩地引導他們學習課文內容,領會精美篇章中蘊含的意境,最后才能品出其中“髓”。
2013年4月底,龍巖市教育局組織全市各縣市優秀教師在武平縣第一、第二實驗小學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二十多位教師精彩新穎的教學模式、方法,讓與會的教師為之一震,耳目一新。尤其是龍巖市松濤小學的羅懿臨老師的“球心閱讀法”,過了一個多月,我還覺得猶意未盡,回味無窮。
這次的小學語文閱讀活動,胡和春名師做了最精辟的小結:我們龍巖市的老師的教學理念在全省是比較創新的,老師們上課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賞。美中不足的是,我們老師內在的文學底蘊太少了,尤其是年青一代的你們,更要抽出時間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才能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游刃有余,得心應手。胡老師說:“我經常到外地組織老師進行開課、聽課,自己還開講座,總覺得自己如井底之蛙,底氣不足。江浙一帶的名師竟能出口成詩!我方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之窘迫!”胡老師還談到龍巖小池有一位小學退休教師,今年高齡91歲,竟能隨意背誦幾百首唐詩宋詞,令人欽佩!我們年青一代應該向老一輩學習!
一位優秀的老師,他的胸襟肯定很開闊,凡事都會往好處想。心境好了,做起事情也就輕松愉悅了。優秀的老師在教育學生就能心平氣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學生很容易接受他的良好教育。他上起課來,活潑生動,如春風拂面,句句入學生的心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該如何讓學生在讀書中品出其中“髓”?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就要像每一位優秀的教師一樣,循循善誘,以身垂范,何愁學生學不好?—— 熟練朗讀,掌握節奏;用心朗讀,體驗情境。
例如: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19 生命 生命》一課,我每每教學這篇課文,我的內心總會被杏林子頑強不屈、與生命抗爭的精神感動,總會為杏林子不凡的成果驕傲。
教學此課前,我自己總要美美地品讀十幾遍,抓住文章中意義深刻、韻味無窮的句子、段落來品讀,直到整個心都躍動起來。然后用這顆躍動的心與全體學生共品共享。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特殊語義的詞語進行解釋品析記憶,要解得準品得透,千萬不能蜻蜓點水,似是而非泛泛而談,最好還要引導學生品出用詞的精妙之處,并多做練習鞏固,如嚼橄欖般直到嘗到甘味為止。味品出來了、印象深刻了、記憶牢固了、知識積累了,興趣自然就能夠激發出來。
句(1):“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掙扎”是小飛蛾在生命面臨著嚴重威脅時的一種抗爭。無論有都危險,無論能否逃脫,它始終沒有放棄求生的努力。小小的昆蟲竟然如此,何況是人?朗讀時,教師引導學生緊抓“掙扎、鼓動”等詞語朗讀理解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
句(2):“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糟蹋”:在文中是浪費的意思。這句話是作者靜聽自己的心跳后產生的意識:人的生命只屬于自己,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作者用“可以……也可以……”來強調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老師要指導孩子們多次朗讀,體會生命的意義,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
句(3):“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有時也很脆弱。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使生命穿越時空,成為永恒,表達了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我們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暢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即珍愛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讓自己小小的心靈接受洗禮,從此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發奮學習,積極向上!這才是真正品出了文章的“髓”!
參考文獻:
[1]《福建教育》
[2]《學友文摘》
[3]《讀寫算》
[4]《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