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教學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大都是通過閱讀教學直接或間接地落實的。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但是語文教師還應該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之上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從而寫好作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思維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散文;語言;鑒賞
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學鑒賞應如怎樣進行教學?在此,我就以中學散文為例,來談幾點意見。
一、語言優美生動是現代散文的一大特點
鑒賞時,我們要通過默讀、朗讀、推敲字句、辨析詞義、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等多種途徑,反復咀嚼領會散文的語言,隨處留心玩味佳詞美句妙處,這樣,就可以在鍛煉對于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獲得精神的充實和藝術的享受。
1.品味散文語言的自然美
樸實無華,準確逼真、簡潔暢達、清新明麗等都是自然美的具體體現。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頭就像忠厚長者對孩子敘說往事一樣,款款而談,娓娓動聽,很快就能引人入勝。接下去再寫百草園里“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樹葉里長吟的鳴蟬,菜花上肥胖的黃蜂,泥墻根低唱的油蛉,彈琴的蟋蟀……這些描寫,樸實無華,親切感人。有自然的韻味。
2.體會散文語言的含蓄美
好的散文,語言里總有一種耐人咀嚼的東西,讓人百看不厭,常讀常新。閱讀這類散文就是要著意領會文中雋永的詩意,品評出語言的弦外之音。楊絳的散文《老王》中寫道:“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了一層眼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就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文中對老王直白的描述暗示了他悲慘的結局,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老王的深深愧疚之情,“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每次讀到這篇散文心里總是沉甸甸的,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老王的人,路邊賣青菜的老人,換煤氣罐的搬運工……平凡而安寧,最家常不過的百姓生活。
3.感受散文語言的節奏感
曹靖華先生說:“不但詩講節奏,散文也該講這些,講音調和諧。”節奏美的散文,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悠揚悅耳。請看《長江三日》這段文字:……“聽說長江發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滿奇異艷麗的雪蓮,而長江在那兒不過是一泓清溪;可是當你看到它那奔騰叫嘯,如萬瀑懸空,砰然萬里,就不免在神秘氣氛的童話世界上又添了一層英雄的光彩……”作者在有意無意之間,讓“川”、“蓮”“溪”“空”等平聲字和“嘯”“里”“彩”等仄聲字在意義停頓的地方交替出現,給文章的語言帶來了一種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拍節協調,鏗鏘悅耳,猶如滔滔江水,順流而下,自然而優美,光用眼睛看是體會不到的,必須反復誦讀才能品味。有的散文作者恰到好處地使用一些排比句、對偶句和復核句,也可以使語言具有節奏美。
4.深刻感受意境中蘊含的感情
散文的作者總是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融注在意境之中。我們在欣賞散文意境時,就要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去進行審美的、綜合的、感情的體驗,讓心靈發出和諧的美感的共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么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比如,我們在閱讀賈平凹的散文《靜》時,那意境中所含的深刻感情,我們只有在深刻感情體驗中才能領會。作者將感情注入意境中,一切便都象蒙上了一層馨和安謐:色彩,出現了灰灰的天,白白的水;形狀,出現了柳葉似的小船,外文似的水波……感覺,再現了羽化而登仙似的飄飄然,夢幻般的迷麗麗……。作者正是在“靜”中感受了自身,發現他自己的性格在這些事物中復現了,于是有了真正的情景交融,伴著自然之情的還有夫妻之情。作者只用了簡單的幾筆,一是把感情盛在了小船里,“她坐船首,我坐船尾,這船就是我們的,盛滿了脈脈的情味”。一是默默地相視,無聲地笑,愛情在無聲中悄悄的傳遞;一是愛情凝在了畫面中,妻的畫畫出了“我”心中的詩,“我”的詩原來在妻的圖畫里,愛情在相知中達到了完美。如果我們離開了自身的經驗和感受,不深入其境,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難以把那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情體會出來。
二、對照比較,鑒賞散文風格
散文是作者個人風格表現得最鮮明的一種文體。只要我們稍微留心一下現代散文的長廊,就不難發現:既有吹蕭踏月的清幽,也有怒激跑馬的奔放;既有山色空朦的輪廓,也有湖水微皺的旖旎……,實在是花團錦簇,美不勝收。這些不同風格的散文,會對我們產生顯然不同的審美效果。因此,我們在閱讀和鑒賞散文時,切不可將自己局限在某一流派,某一風格的作家作品上,而應該更有計劃有選擇地閱讀和鑒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散文佳作,通過反復多次的對照比較,開闊眼界,提高各種散文風格的能力。
對照比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從散文的題材的選擇和主題的開拓方面進行比較。魯迅和瞿秋白的議論性散文,被人們稱頌為“兩個難以逾越的山峰”。兩人的散文都富有戰斗精神,都尖銳潑辣,都生動形象和靈活多樣。但如果把兩人的作品對照起來閱讀,就可以看出,兩人不僅在“怎樣寫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在題材的選擇和主題的開掘上也有極大的差異。但魯迅卻較多地在磨制刺向敵人心窩的匕首,而瞿秋白總想擂響鼓舞群眾前進的戰鼓。在題材處理上,魯迅開掘深廣,分析細密,把熱烈的感情包藏在冷峻之中,含而不露;瞿秋白則好作理論分析而少剖析具體事實,字里行間顯露出奔放的熱情。如此一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二者有深沉和明快之分,冷峻與熱烈之分,從而加深對兩個作家的風格的理解。
(2)從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進行對照比較。每一個成熟的散文作家都有自己最拿手的藝術表現技巧,體現出作家各自的風格。只要我們把楊朔、秦牧、劉白羽的散文名作拿出幾篇來對照閱讀,就可以看出他們各自在表現手法上的鮮明特色。楊朔的散文講究結構,注重創造意境,托物寄情,言微志遠,表現散文的詩意美。秦牧的散文聯想豐富,合自然與曲折于一體,熔現實與歷史于一爐,引用恰切,比喻新穎,表現出散文的理趣美。劉白羽的散文則善用借景抒懷,用形象的特寫鏡頭表達時代精神,以壯美的圖畫感染激勵讀者,表現出散文的華麗美。
(3)從散文的語言風格方面進行比較。語言最能表現作家的個性特征。閱讀時,我們可以從語言的節奏、氣勢、韻味、色調到句式、修辭手法的選用等方面進行比較,總結出各自不同的特色,進而研究出各種風格的語言差異。還是以楊朔、秦牧、劉白羽的作品為例。楊朔散文的語言,講究“選詞造句的精煉”,狀物可極盡自然的風采,寫人則必須形神兼備,清新、俊逸、蘊藉、婉麗,語言里充滿讀音的美感。劉白羽的散文的語言卻像鋼鐵一般嚴峻,像烈火一樣燃燒,韌力含于內,鼓動形諸外,用詞鮮亮、峭拔、色彩華麗,語言里洋溢著戰斗的激情。而秦牧的散文則凡字出新,平凡見奇,生動流暢,妙趣橫生,含蓄有力,余味無窮,語言里閃耀著哲理的光輝。經過比較,我們就可以更好地賞析不同風格的語言特色。上述三法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作家的個性因素,作品的時代因素等方面來進行全方位的比較。
總之,咀嚼領會散文的語言,對比鑒賞散文風格,就可以在鍛煉對于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獲得精神的充實和藝術的享受。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寫好作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思維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課堂上讓學生反復閱讀、體會、品味,聯系生活實際,并從課內向課外延伸,這樣,學生才能有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