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科生班導師制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一種創新舉措,在高校合力育人機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基于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班導師制實踐情況的分析調研,提出如何進一步加強本科生班導師制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本科生;班導師制;合力育人
本科生班導師制是在借鑒國外本科生導師制的基礎上,主動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需求,而逐漸形成的在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一種新舉措。建立本科生班導師制的宗旨就是為了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它的主要特點是以“引導”代替“灌輸”,以“良師益友”代替“權威專家”,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班導師利用自身的優勢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塑造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學術品質,樹立理想信念,實現“教書”與“育人”的全面結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自2010年開始推行本科生班導師制——圍繞卓越醫學人才培養,以行政班級為單位,由來自醫、教、研、管領域的帶頭人擔任本科生班導師,直接、全程參與本科生培養,旨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深化高等教育內涵;同時,通過班導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引領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09、2010、2011級三個年級配備班導師的班級,作為調查對象,專業涵蓋臨床醫學五年制、臨床醫學八年制、口腔醫學七年制、預防五年制、護理學、營養學、醫學檢驗,調查對象覆蓋了小專業和長學制。問卷就本科生班導師制在合力育人機制中的實踐情況開展調研。
2.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調查問卷,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推行班導師工作機制三年的時間段為觀察。問卷主要包括對于班導師工作的認知度、對于班導師工作成效的認可度以及當前班導師工作尚存在的問題三部分。問卷采取預調查后,以無記名方式發放問卷600份,三個年級各發放200份,回收597份,其中有效問卷59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
二、結果與分析
1.對于班導師工作的認知度
對于擔任班導師的理想人選,學生的各項選擇不相上下,傾向于選擇科研人員的占28%,希望由臨床醫生擔任的占26%,希望是專業課教師擔任的占到23%,希望由學校管理人員擔任班導師的占到23%。在給出的理由中,選擇科研人員的學生認為科學家、研究員具有廣袤的科學視野與嚴謹的研究思維,對于自己未來開展醫學研究工作大有裨益;選擇臨床醫生的學生期望通過班導師更多地熟悉醫療環境,掌握臨床技能,學習醫患溝通的技巧,為臨床工作打下扎實基礎;選擇專業課教師的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上有一定的優勢,對于提高自己的學業成績有幫助;選擇學校管理人員的學生則認為不管未來是不是從事醫護衛生職業,行政管理能力是自己未來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總體而言,學生對于由醫、教、研、管領域的領軍人物來擔任班導師表示認可。
對于本科生配備班導師的時間,47%的學生認為放在基礎學習階段比較適合,36%的學生選擇放在臨床實習階段,15%的學生選擇大一通識學習階段,還有2%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可見,大多數同學傾向在逐漸適應醫學專業學習、儲備理論知識的階段配備班導師,這個階段對于醫學生來說是個關鍵點,他們期望得到來自班導師的指導與幫助。
對于班導師的角色扮演,希望班導師扮演“生涯規劃的分析師,幫助確立發展方向”的占27%,“思想精神的引路人,引領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占24%,“專業學習的指導者,介紹學習方法,提供專業信息”的占20%,“科學研究的啟發者,提點科研方法,培養科研思維”的占16%,“情感的解惑者,幫助疏導不良情緒”的占10%,其他(如成為知心朋友等)占3%。
對于班導師在育人工作中具有的優勢,依據排序分別是豐富學識、專業資源、素質涵養、資質閱歷、生活經驗、人格魅力,這些優勢,彌補了年輕的輔導員隊伍尚欠缺或薄弱的,成為班導師發揮思想引領、專業導航、科研啟發與創新激勵四大主要作用的根基。
對于班導師與學生接觸的頻率來說,過半的學生認為應該保持在一個月一次,占到57%,認為兩周一次的占到23%,認為一學期一次和一周一次的都占少數,學生普遍不贊成與班導師的接觸過于頻繁或過于稀疏,一個月一次相對比較合適。
2.班導師工作成效的認可度
對于班導師工作開展的形式,根據調查顯示,主要包括主題班會(78%)、講座研討(66%)、實地考察(30%)、走訪實驗室(20%)、文體活動(45%)、素質拓展(38%)等。搜集學生對上述各種班導師工作形式的意見,作如下對比(表1):
對于當前班導師工作開展的滿意情況調查,“非常滿意”的占20%,“比較滿意”的占59%,“一般”的占18%,“不滿意”的占3%,可見班導師制在以后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才能滿足、符合學生的需求。
對于班導師與學生溝通的渠道,受調查者中選擇網絡渠道(電子郵件、易班、人人、飛信、微信等)的占到大部分,其次是手機短信/電話,最后是直接面談。對于選擇網絡渠道,學生給出的理由有“可以避免面談的尷尬”、“更節約班導師時間”、“解決問題更直接”等。也有極少數人選擇了“不溝通”,認為“與導師之間生疏,互不了解,不愿與班導師交流”、“班導師通常很忙,找不到人,不愿打擾他”、“缺乏溝通平臺,找輔導員更能傾述問題”。
對于班導師工作機制推行三年來產生的顯性成效,根據學生的調查,可歸納為主要體現在有利于班級學風建設、有利于班級凝聚力建設、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利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有利于優化人才培養、有利于教學相長和科研反哺教學這幾個方面。
對于班導師工作的綜合評價,目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38個班級共配備了47名班導師,根據學生的調查問卷,統計班導師各項評價指標平均分值,得出如下結果(表2):
3.當前班導師工作尚存在的問題
根據學生的調查問卷,目前班導師工作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如下幾個問題:首先最集中的問題是班導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本科生班導師制度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具備學科特色和管理高效的學生管理與服務的立體模式,緊緊圍繞高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形成全員育人的格局。但班導師主要由醫、教、研、管領域的領軍人物擔任,他們自身往往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研究、管理任務,在班級和學生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相對來說十分有限,這也影響了班導師與學生之間的磨合。其次班導師對班級工作傾注的熱情有參差,呈現兩極尖的梭子形,有一小部分班導師工作極具熱情,注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各種活動都能積極參與出謀劃策,對班級工作有自己的思考,把自己作為班級中的一員,因此班導師工作有聲有色;有一小部分班導師則很少露面,擔著名義上的身份,對班級和學生甚少關心,游離在班級之外;絕大部分的班導師介于兩者之間,既不袖手旁觀,也無亮點特色。再者,班導師缺乏與輔導員的工作溝通,大部分班導師與輔導員之間開展工作是雙線平行,各自開展,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無法保證發揮合力。
三、關于加強本科生班導師制工作實踐的討論與建議
1.嚴格班導師遴選聘任條件
班導師首先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個人修養,尤其要具備嚴謹求實的學風、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高尚的職業道德。通過言傳身教,用為人師表的模范行動和人格力量感化學生,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實現思想引領。其次本科生班導師制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創新人才,因此班導師要能勝任創新教育,應具有創造力,有強烈的了解專業前沿信息和不斷提高業務素質的要求,這樣才能引導激發學生不斷創新。再者要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這樣才能介入學生的培養過程,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和發展目標。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班導師隊伍是實施班導師制度的前提。
2.加強班導師與輔導員聯動
要進一步加強班導師與輔導員之間的雙師聯動,發揮兩支隊伍的合力。班導師與輔導員的工作范疇的界定有所不同,班導師應是更具有高度的導學,憑借自身的資深內涵對學生進行思想、專業、科研等方面的全面指導與引領;輔導員作為高等學校從事教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充當的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務為主線,在班團活動、事務管理、黨團建設、心理教育、就業指導等具體的工作中開展教育。兩支隊伍既有交集,又有不同,因此應該充分加強聯動,圍繞班級學生的特點,互取優勢,相輔相成,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3.豐富班導師工作形式載體
班導師工作應立足學生實際,貼近學生實際,豐富形式,創新載體,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著力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多元化需求,這樣才能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傳統的開展工作的形式顯然已不能適應滿足如今的90后大學生,要針對這批學生的特點,遵循教育的規律,站在全局的高度通盤設計考慮工作,將教育性、啟發性、趣味性、學術性融為一體,使得思想教育與專業知識傳授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指導相結合、共性教育與個性差異發展需求相結合。班導師應充分結合自身優勢,調動工作積極性,通過生動豐富、主旨鮮明、立意突出的工作形式來牢牢把握學生的心,打破工作的單一性,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凸顯工作成效。
4.構建班導師工作交流機制
班導師的管理工作要不斷創新才能更適應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要創新就要不斷積累經驗,尋找不足,推陳出新。可以定期開展班導師工作經驗交流會、班導師沙龍、班導師工作坊、班導師工作專題研討會、工作培訓會等,分享工作經驗,討論工作方法與難點,研究工作對策與思路,通過交流取長補短,尤其是一些值得學習推廣的特色工作,在交流中會對班導師們有所借鑒與啟示,能有效提高班導師工作質量和水平,加強班導師隊伍建設與管理,充分調動班導師的工作自覺性和積極性。
5.完善班導師考核評價體系
班導師工作具有復雜性,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應注重定性與定量統一、絕對與相對統一、過程與效果統一、動態與靜態統一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體系應綜合考慮,360度全方位考察,通過學生的測評、班導師的自評、輔導員的評估幾個方面來全面評價班導師的工作績效。構建的指標體系應科學合理,能直接、客觀、公正地反映班導師工作效果。通過考核評價,樹立典型,表彰優秀,激勵創新,加強監督,充分調動班導師工作的積極性,也保證了合力育人的實際效果。
四、結語
本科生班導師制度作為順應時代發展的創新教育模式,是本科教育管理制度的重大革新,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高校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加強本科生班導師工作機制的實踐與理論研究,深入推進班導師工作機制,真正發揮班導師在合力育人、造就高素質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志剛,姜翀.本科生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7(4):76-78
[2]朱雪蓮,肖月,周子明.高校本科生班導師工作考核機制初探[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32(2):54-55
[3]曲永軍,姜丹.關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導師制度的幾點思考[J].長春大學學報,2011,21(12):168-172
[4]王明明.高等院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5(1):76-78
基金項目:2013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3-D-03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