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城鎮化進程加快過程中,部分農業用地進行其他用途的轉換是必然的。如何保障失地農民權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很好解決,農民將會面臨無工作、無土地、無保障的巨大壓力,對于國家長治久安是非常不利的。本文主要對失地農民有關權益進行相關淺析,對失地農民問題以及相關處理對策做出了有關的闡述,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保障失地農民的權益。
【關鍵詞】城鎮化進程;失地農民;問題淺析;權益保護
一、前言
失地農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在城鎮化建設中需要進行一個角色轉變,他們創造的價值從種植到其他發生了一個改變,其中的問題也是非常多的,如何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保證失地農民利益并幫助他們創造更多價值是關鍵所在。
二、失地農民與城鎮化的關系
城鎮化進程而帶來的失地農民的關系受到國內學者的密切關注。許經勇、高全成等著名學著對現階段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要素進行了分析后,都明確指出:在城市化進程中,著力解決非農業化和城鎮化嚴重滯后問題,努力提高農村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水平,是實現農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徑。
隨著“十二五”規劃的提出,農村發展的問題更加被作為為一項緊迫而必須的改革任務,各地都開展了土地改革制度,理論上也解決看一些程序問題,但是失地農民的生存問題并沒有達到實質的解決。失去土地對以種植為生的農民來說意味著失去收入來源,失去工作的農民失業之后就成了無田、無崗、無低保的三無群體了。
城鎮化的進程中帶來農民的失地問題是必然的,因此對失地農民進行征地補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非常容易稱為引發矛盾的焦點。現在對失地農民的補償手段通常是現金補償,也就是對計劃好對每畝田地補償多少現金,根據地區不一樣可能會存在3萬到12萬不等的差異。
三、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存在的問題
對于土地全部被征或只留下少數幾分地的農民而言,失地也意味著失業。接下來他們往往會自謀職,但由于無一技之長,知識水平不高,多以開“摩的”、打短工、開小店為主,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些職業也面臨著存在著被淘汰的危險。還有一部分失業農民被推薦到鄉鎮企業進行就業,又由于自身素質原因或者是不習慣聘用制合同,相當部分人會再次失業。
失地農民引發了三種社會矛盾:一是失地農民與土地尋租者之間的矛盾,二是失地農民與獲益群體之間的矛盾,三是失地農民與其他群體爭奪有限就業崗位的矛盾。重視和解決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對推動城市化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四、失地農民權益保護問題
對于失地農民權益保護首先要樹立失地農民的國民待遇理念,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農民的轉型也是一種支持創業改革制度,對于城市勞動力也有一種“輸血”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解決農民只會干農活問題,簡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失地農民權益的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建立健全的保護法律體系對補償失地農民有著很好的作用。其實根據國家《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對土地征收其實沒有進行全額補償,對失地農民來說,存在一些不合理現象,增加一些額外的法規補償是非常必要的。關于農民失地后的生活保障也應該明確指出,最好做到與時俱進。將相關的失地農民補償列入法規,不僅加強了執行力度,也讓失地農民更好的感受到國家的重視,更加好的配合國家進行改革。
失地農民的相關權益維護并沒有專門的指出,加強醫療、保險是非常必要的,這樣能夠降低政府的征地成本,同事也是符合國家的“四個一點”思想政策。同時可以對失業農民進行投資指導,引導農民拿出部分資金購買社保,政府進行一些補貼,這也是非常好的權益維護。有了社保的保障,失地農民才真正能夠意識到產業的轉型,能夠有更好的熱情投入新的工作和生活。
教育培訓保障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包括三個部分:①子女的義務教育,如果失地農民的子女進城,也應該一視同仁,享受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是國家賦予孩子的權利。②對失地農民技能的培訓。失地農民最大的就業困難就是技能的缺乏。對失地農民進行技能的培訓是目前來說解決就業問題最好方法,主要目的是培養失地農民崗位適應能力,可以以農教中心為載體利用政府資源開展免費培訓。③農村富余人員和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及經濟知識指導,尤其是新型技術的知道,比如IT,財政等等。
五、淺析優化失地農民權益制度問題
關于農民權益制度問題,專家和學者都進行了非常多的探討,建議主要從這從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目的是為了對失地農民的權益制度進行部分優化。
1.建議完善的養老保障制度
土地是農民生活的最大保障,而失去土地也就是失去了未來價值,不僅體現不出自己的能力,生活也會存在經濟困難。所以關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失地農民來說具有很強的必要性,這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必要手段。失地農民的養老制度目前還不夠完善,沒有專門的標準,各地的待遇也各不相同,這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畢竟為失地農民做好了養老制度是給了他們一個非常好的未來保障。
2.再就業的鼓勵政策
就業政策能夠有效的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來源,讓他們最快的做好角色轉換。在這方面,可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鼓勵失地農民積極殘余市場活動,開展自主創業。當然了,如果政府提倡農村信用社和用人單位對失地農民進行大力的支持,這將會為他們提供非常好的創業與就業平臺。
3.處理好歷史遺留問題
在農民進行市民化轉型的過程中要加強對集體資產的管理,簡歷合法的社區合作組織,給與一定的政策優惠,為失地農民提高經濟收入,提高生活保障。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其實也是為失地農民解決后顧之憂,讓他們全心投入城市建設中來。
4.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
尋找政府、征用地主體、失地農民間最佳的利益聯結,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應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實際,以農民征地補償費全部進入社保測算能領到城區最低生活保障金作為參照系,將現行補償標準提高。堅持市場化方向,根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按地段、地類等將城市土地劃分成若干個區片,每一區片確定一個相對合理的基準地價,實行統一的補償標準。兼顧國家、市場征占主體和農民利益,對純公益性項目用地、準公益性項目用地以及開發性項目用地,采取分類征占補償辦法,切實保障農民作為市場主體一方的權益。鑒于集體經濟組織承擔著許多公共性社會經濟職能,因此在征地過程中,應劃出或置換部分土地、資產,由集體經濟組織嚴格按照城市規劃要求,興辦二、三產業,發展集體經濟,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問題,為推動農村社區向城鎮社區轉變創造條件。
六、結語
對于城鎮化來說,農民失地是一個一直向前的過程,就像時間的不可逆轉性一樣。如果能夠為失地農民找出代替土地勞作的模式對他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將對積極推動城鎮發展有著非凡意義。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非常多失地農民權益保障不全面的問題,這個過程也將非常漫長,但是對于國家來說是在進步的,農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是符合我國發展需要的,是時代選擇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王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J]浙江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2]吳志沖.農民承包土地使用權流轉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2(12).
[3]謝贄,邵劍暉.關于土地流轉中的金融支持問題調查與思考[J].金融經濟.2002,(8) .
[4]繆保愛.我國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問題探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3).
[5]韓俊.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5,(7).
[6]韓紀江,孔祥智.城鎮化中農民失地的必然性及問題分析[J].經濟問題,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