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總體布局當中,突出了生態文明的重要地位。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在努力完成建設工業強省戰略目標的今天,工業的發展不能夠僅僅以效益為主要目的,更要在加快工業的建設的同時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基礎上實現工業強省的目標。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引工業建設的方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制定更加合理的進行工業建設總體規劃。在實現工業強省戰略目標的同時,使資源、能源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理念;工業強省;戰略;優化
1前言
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采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
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征。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從社會的發展規律來看,我省正處在工業化階段,要實現建設工業戰略強省目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快工業化建設的步伐,實現全省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而在不斷加大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的今天,工業建設不能夠以犧牲環境與資源為代價,要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走出一條工業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只有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才能夠更加有效的解決在工業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2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在努力實現建設工業強省戰略目標的今天,必須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進行規劃,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逐步淘汰落后、高污染、高消耗產業,實現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的過度,實現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2.1優化并改造傳統行業
對現存的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業以及化工工業進行嚴格審查,對各企業能源以及資源消耗情況進行分析,淘汰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大技術投入,對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換代,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用技術來帶動企業發展。加大對企業的監管,提高新增產業的準入門檻,對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及時進行嚴肅處理,不能因一時的利益而影響當地長遠規劃。加大市場競爭,通過重組或者是兼并的方式,不斷整合市場資源,讓小企業形成規模,增強企業總體實力,提高競爭力。
2.2加快發展當地特色產業
結合本省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狀況,對本省進行總體戰略規劃,進行地域劃分,明確各地域的發展優勢,形成當地的特色產業,在生產園區要建立集群發展模式,將同類產業、配套產業進行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產業體系。針對的不同的地區進行不同的規劃,在一些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指導的地區,要以高新技術為指導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帶動本省經濟的發展;在資源豐富的地方,在注重對資源開采利用的同時,建立深加工基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在生態環境比較容易遭到破壞的地方,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保證當地生態平衡。依托本省有利的地形條件以及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業以及相應的配套產業,促進本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完成工業強省的戰略目標。
2.3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新興產業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決定力量,要結合本省地理位置,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對新興產業要結合現有的產業布局進行統籌規劃安排,加大對創新性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增強創新能力。出臺一系列政策,引進一些服務型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到新能源、新材料、旅游產業的建設當中來,用新興行業來帶動本省工業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3制定本省經濟社會長期發展規劃及制度保證體系
3.1制定出符合本省實際情況的長期規劃
根據國家總體布局,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制定明確的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以及發展方向,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產業布局的劃分進行指導,突出未來工作的重點以及難點,對重點以及難點制定專門的規劃方案,制定出建設各階段的目標責任,促進本省的發展。
3.2完善法律法規制度
加強立法監管,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度,針對一些特殊行業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讓所有的企業都能夠做到有法可依,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大執法力度,對園區管轄內的所有企業進行審查,對違反法律法規的企業依法進行處罰;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對惡意競爭的企業堅決進行查處,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確保本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健康有序進行。
4結語
在不斷加快工業化進程,努力實現工業強省戰略目標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加大對生態文明的重視。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并改造傳統行業,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加大技術投入,進行本省內資源、企業重組,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企業競爭力;根據本地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當地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為支柱帶動本省經濟的發展;結合本地優勢,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以新興產業為中心,促進經濟整體發展。制定符合本省的長期規劃,為發展方向以及道路做出指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有效保證企業的發展,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支持下來完成工業強省戰略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龍敏.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貴州工業經濟發展[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2,01:31-33.
[2]郭凱峰. 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昆明市產業發展戰略分析[A].自主創新與持續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重慶市人民政府,2009:8.
[3]鐘良晉.貴州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研究[D].貴州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