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患者知情同意權代理行使是醫療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的維護患者權益,完善法律規定,本文主要從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患者被代理、患者及其代理人可以不同意、近親屬的范圍及代理資格和代理順位、醫生自由裁量權的不明確、代理行使知情同意權損害患者權益時的法律救濟等幾個方面來探討代理行使的問題,試圖提出相應的法律對策,最大限度的保護患者的人身利益和精神利益。
【關鍵詞】知情同意權;代理行使;法律對策
一、知情同意權
1.知情同意權各種學說
有學者認為知情同意權是指患者在知悉病情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醫療方案的權利,其體現的是患者的一種自由選擇權,應當屬于人格權的范疇。也有學者認為知情同意權是指醫師在對患者進行手術等醫療行為時,首先要有針對性地向患者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就其有關風險和其他可以考慮的措施作出詳細的說明,并在此基礎上取得患者的同意的權利。
2.知情同意權的主體界定
知情同意權的主體是指具備同意能力的患者。但是同意能力沒有明確的界定,因此可能包括具備認知能力的限制性民事行為能力人,更多的指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知情同意權包括知情權和同意權,知情權是前提和基礎,是必要條件,醫生必須充分告知,患者在充分知情后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知情同意強調的是獲得同意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用書面簽字等形式獲得同意。
3.知情同意權和生命健康權的關系
生命健康權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權利的基礎。在醫療實踐中,患者對自身生命健康的關注是其享有知情同意權的基礎,反過來知情同意權的享有是對其自身生命健康權的保護。
二、患者知情同意權代理行使的法律規定及存在問題
1.醫生自由裁量權的范圍不明確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只要出現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情形,就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而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情形就由醫生依據其自由裁量權來決定。根據一項針對中國501名癌癥患者的調查表明,73%的患者希望醫生告訴他們癌癥的診斷和相關信息,盡管這是壞消息;24%的患者認為是否將病情告訴患者本人應視患者的心理狀態、社會背景來決定;僅有3%的患者不希望被告知病情。雖然這些被調查對象經過了一定的接受期,對于他們的意見并非能完全代表當時情形下的想法,可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也說明了當涉及生命健康問題時,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2.近親屬的代理資格及順序
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近親屬在特殊情形下有代理行使患者知情同意權的權利,但是有關代理人資格、代理事項以及代理權限都無具體規定。根據民法規定,近親屬的范圍可以確定,但是侵權責任法中近親屬代理行使權利的順序如何確定,近親屬之間對代理事項產生爭議時如何處理沒有詳細的規定,實踐操作中存在難題。
3.近親屬代理行使患者知情同意權侵犯患者利益的救濟途徑不明
在知情同意權代理行使過程中,近親屬可能無法代表患者的真實意愿,如宗教信仰、文化水平、社會閱歷、自我認知、對醫生的信任度等原因導致代理出現偏差。另外在近親屬代理行使權利時主觀惡意的情形也有可能出現。近親屬如果不是出于患者權益最大化的出發點,而是出于其他目的尤其是滿足私人欲望,那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不但無法保護患者利益,恰恰相反會損害患者利益,而救濟途徑卻并不明朗。
三、完善患者知情同意權代理行使的法律對策
1.以列舉式條款和兜底性條款相結合指導醫生自由裁量權
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情形在現實中有很多,無法一一通過法律條文進行明確,但是可以通過總結分類進行有代表性的列舉,最后以兜底性條款作補充,這樣相對明確了代理范圍,更加規范了醫生的自由裁量權。
2.加強醫務人員的法律法規學習
長期的生物醫學模式以及傳統的義務論倫理觀使醫務人員的認識仍保有單向責任的印記,即過多強調醫生對病人的責任,忽略了病人的權利要求。醫務人員學習法律法規知識,一方面可以增強法律素養,對權利義務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正確指導自身在臨床實踐中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權,另一方面還可以對代理行使患者知情同意權進行正確判斷從而進行干預,確保患者利益最大化。
3.明確代理事項及代理順序
對于一般事項,諸如常規檢查、用藥等普通事項,近親屬可以代理患者行使知情同意權。對于近親屬的代理順序要進行明確,避免具有代理權的近親屬意見不一致時無法執行的情形。按照前面所述,筆者同意近親屬范圍適用民法規定,那么同時也可以適用民法規定中的順序。前位自動排斥后位,或者有多個近親屬時,以多數人意見為準。
參考文獻:
[1]張寶珠,李澤平,朱士俊.醫院落實“知情權”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J].法律與醫學雜志,2000,7(4):68-70
[2]趙西巨.知情同意:要素構成與過程優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18(3):13-17
[3]袁雪,李娜.患者知情同意權代理行使的法律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3,34(1A):63-64
作者簡介:
陳東明,(1981~),主要研究方向:憲法、衛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