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模式的探討,積極鼓勵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與建筑類企業實現緊密的更為開放的校企結合方式,在此同時,充實和培養新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也離不開社會實踐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 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教師社會實踐;模式探討
實現校企結合,是實現高職院校辦學目標的必要途徑,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目前職業技術學院對校企結合的重要性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然而校企結合的現狀還不盡人意,表現為結合力度不夠,模式單一。如建工類校企結合,僅局限于學生到建筑企業中去實習、實訓,做畢業設計等,校企結合的深度不夠。另外現在一般是學生到建筑企業中去,是單向的。對教師而言,跟建筑企業的結合則不是很密切。結合現在我們學院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要求教師參加每年一個月的社會實踐活動,就這一校企結合模式作一些探討:
一、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教師到建筑類企業的兼職——教師社會實踐模式之一
現建筑類企業很多,結合我們學院專業情況,教師到土建、市政道路、設計、裝飾等單位進行短期兼職比較多,企業需要利用高校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現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到建筑類企業任技術顧問等形式,既能有效提高教師個人的技術服務水平,又能逐步提高學校的美譽度。如果能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一些現代實用技術,以使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提高對學習的興趣,則對提高教學效果的提升也是十分有益的。這種形式對年輕教師比較適用。
二、通過與企業進行橫向課題研究開發服務進行社會實踐——教師社會實踐模式之二
實習、實訓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應用人才的特色教學活動。這對大都充實到建筑施工企業第一線的建筑高職類院校學生尤其重要,都離不開建筑類企業的支持。這是當前建筑工程類高職院校與企業結合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的校企結合,主動權在企業一方。但對建筑類企業來講,在保證學生實習安全的情況下還是樂于接受的。原因在于現有建筑類企業需大量高職院校畢業生充實到第一線,借實習的機會,可以培養和觀察學生,借以引進人才。故采用這種模式的校企結合方式比較容易做到,對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來講,實際操作難度也不是很大。
高校教師有科研和為社會服務的職能。教師與建筑企業技術人員有很多的聯系和接觸。而現在我們學院教師每年都要進行一些橫向課題研究,這樣我們就有了與企業合作的基礎,通過與建筑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設計服務就有了條件,這種形式對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比較適用。
三、建筑類企業與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使雙方互為對方服務——教師社會實踐模式之三
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利用自身優勢,為建筑類企業員工進行培訓,提高素質以及解決建筑類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建筑類企業為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提高學生實習條件,配置帶教人員,精心安排實習崗位,讓學生在實習期間獲得最佳的實習效果等。這種校企結合方式,需要雙方認識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也可看作是一種緊密型的結合方式。許多建筑類企業還向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提高專業獎學金,從而使雙方關系更加密切。這種形式對有一定資歷和經驗豐富的教師比較適用。
四、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專業教師到建筑類企業鍛煉后獲取相應的職業技術資格(建筑工程類職稱)—— 教師社會實踐模式之四
高等職業教育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職業教育,而高職院校與企業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如何使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能直接服務于企業,關鍵在于學生在高職院校期間接受必要的職業技術培訓,而這一過程就需要在教師隊伍中充實一定比例的“雙師型”教師。
現有高職院校教師大多由普通高校畢業生直接擔任,而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大學生,只有少部分具備與本專業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資格證。相對建筑工程類畢業生來說,要獲取建筑工程類職稱和資格證,需要幾年的職業經驗,而職業經驗和職業技能必須要有職業環境。這就要求專業教師深入到建筑類企業中去,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活動,積累職業經驗和職業技能,并獲得職業資格。
另一方面,已經獲得職業資格的專業教師,如果長期脫離建筑類企業,經驗會淡薄,技能也會退化,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情況也會缺乏感性認識。因此獲得職業資格的教師,也應該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建筑類企業去鍛煉。
這種形式的社會實踐使得教師的專業技能始終能與行業的發展結合起來,這對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十分重要。使得教師在教材編寫、實踐指導書修訂等方面能更加聯系實際。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模式應該力求多樣化,這對教師的培養和鍛煉都是非常重要的。應鼓勵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教師到建筑類企業去兼職,建筑類企業向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提供條件進行橫向課題研究和技術服務,教師通過實踐獲得更為豐富的專業實踐知識,取得專業技術職務,這對建筑工程高職類院校教師的成長非常重要,也是與建筑類企業實現更為緊密的校企結合方式應該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