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1世紀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行動綱領》中指出“完整的數學過程區分的抽象、符號變換和應用三段,以往的數學課程卻以單純處理中段為原則,這導致了數學教學脫離實際的傾向。現在,強調數學抽象和數學應用已成為國內外課程內容改革的共同取向。”讓學生明白數學是來源于現實世界,又返回過來應用于現實世界的道理。
【關鍵詞】數學觀念;應用意識;注重培養
一、樹立“數學素質教育”的觀念
初中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更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具有發展觀念的創新型人才。由于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發展和志趣、特長不盡相同,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要創設條件,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再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覺地把發展觀念融于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素質。
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慧潛能等到開發,學生的素質在主體發揮的過程中得到發展與提高。我認為這就是數學教學的素質觀。
二、形成“數學是有用的”的思想
數學本身是一門內容抽象而枯燥的學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有趣,把“要學生學數學”變成“學生自己要學數學”,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學好數學的保證,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學都能懷著極大的興趣希望知道數學的魅力何在,作用有多大,我們的數學教學將變得更有意義。
我認為成立數學興趣小組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數學應用能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很好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我采取靈活多樣、生動有效的方式,把數學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等思想通過不同主題的活動進行展示,針對學生心理聯系所學教材內容進行相關內容背景介紹,將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進活動過程,全方位向同學們介紹數學,形成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習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關注生活,加強應用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背景的“現實性”和“數學化”,能用數學眼光認識世界,并能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處理解決周圍的實際問題。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強化應用,一定要聯系生產、生活的實際,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教學中要時常關注社會生活實際,編擬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有著實際背景的數學應用性試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審題、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這樣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啟迪學生平時關心生活,關注社會。
四、數學應用于其他學科
數學應用在其它學科之中也應當得到體現。我們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和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要從數學課堂教學和數學課外實踐活動兩方面進行。要知道,數學除了是一門工具學科,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世界影響的文化。既然是文化,就不可能和其他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分割開來。
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加強數學學科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讓數學和其他學科得到很好的融合和滲透,讓學生能夠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對數學應用都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舉個例子,有些同學來自鄉村,那么教師不妨這樣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成立幾個學習小組,去自己所在的村子調查一下,每一戶人家的收成情況,進行產量的估計,并且撰寫調查報告,得出結論,每一年的收成和天氣等等自然環境有什么聯系。這樣的活動不僅僅對自然科學學科的學習有一個很大的幫助,也和數學知識相互聯系。
當然,這樣的作業設計取材于農村特有的資源,針對城市的孩子們,教師也可以設計適合他們去深入調查和思考的問題,鍛煉他們對于實際問題的思考能力。讓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周圍生活進行思考,尋求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在實際的鍛煉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形成學習的自主性。
五、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20世紀中葉以來,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進了應用數學與數學應用的發展,使得數學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科學領域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然科學的深入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數學,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越來越多地借助于數學知識及其思想方法。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曾對數學的應用有著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個方面,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數學作為科學的語言,作為其它學科的基礎,作為推動科學向前發展的重要工具,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將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去應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人人學習必需的數學”。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樹立正確的數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