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及了創造性叛逆概念的由來;譯者的創造性叛逆在文學翻譯中的表現形式;創造性叛逆具有的特別研究價值。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叛逆的意義是巨大的,正是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叛逆,才使得一部又一部的文學杰作得到了跨越地理、超越時空的傳播和接受。
【關鍵詞】文學翻譯;創造性叛逆
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社會活動由來已久。任何翻譯,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譯、科技翻譯,還是文學翻譯,其本質其實都是把一種語言中業已表達出來的信息傳達到另一種語言中去。但文學翻譯與其他翻譯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它所使用的語言不是一般的語言,它所使用的一種特殊的語言,正如茅盾在一次報告中所說的,“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它“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文學翻譯的創作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使一件作品在一個新的語言、民族、社會、歷史環境里獲得了新的生命。然而,文學翻譯除了創作性的一面外,另外還有叛逆性的一面。
一、創造性叛逆的概念
“創造性叛逆”是由法國文學社會學家羅貝爾·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的。他認為翻譯都是一種叛逆,“如果說大家愿意接受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這一種說法的話,那么翻譯這個帶有刺激性的問題也許能獲得解決。說翻譯是叛逆,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于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參照體系里(指語言);說翻譯是創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了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一次嶄新的文學交流;還因為它不僅延長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賦予了它第二次生命。”
在我國翻譯界,謝天振教授是最早注意到翻譯的“創造性叛逆”這一特征的學者。20世紀90年代初,在《論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叛逆》一文中,謝天振結合文學翻譯的過程、接受與傳播等問題對“創造性叛逆”進行了初步探討,后來他又在《譯介學》一書中豐富和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研究。
謝天振還強調:“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特別鮮明、集中地反應了不同文化在交流過程中所受到的阻滯、碰撞、誤解、扭曲等問題。” 他指出,因為接受主體的不同,“創造性叛逆”實際上貫穿了原作的翻譯、接受和傳播的過程。在這里,謝天振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出發,確認了創造性叛逆的客觀存在,“在實際的文學翻譯中,創造性與叛逆性其實是根本無法分隔開來的,它們是一個和諧的有機體,”
二、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造性叛逆的表現形式
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造性叛逆有多種表現形式,本次只述及個性化翻譯。
譯者,尤其是優秀的譯者,在從事文學翻譯時大多有自己信奉翻譯的原則,并且還有其獨特的追求目標。舉一唐詩英譯的例子:
游子吟
孟郊 唐(751-814)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輝?
孫大雨譯:
The Wandering Son’s Song
The thread from my dear mother’s hand
Was sewn in the clothes of her wandering son.
For fear of my belated return,
Before my leave they were closely woven.
Who says mine heart like a blade of grass
Could repay her love’s gentle beams of spring sun?
丁祖馨譯:
Song of a traveling son
Thread: into the needle it goes,
His mother sews his traveling clothes,
Stitch by stitch, and closely sewn.
For fear he’ll not be quickly home.
The sapling grows, but being grown
Can he ever repay the love she’s shown?
張廷琛、魏博思譯:
A Journeyer’s Song
Through a kind mother’s hands passed the thread
That made the clothes I journeying wear.
Tightly tightly she wove them then,
Dreading year after year of no return,
Can the young grass ever repay
The spring sun’s kindly rays?
三、結語
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之所以具有特別的研究價值,是因為它特別鮮明、集中地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交流過程中所受到的阻滯、碰撞、誤解、扭曲等問題。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叛逆的意義是巨大的,正是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叛逆,才使得一部又一部的文學杰作得到了跨越地理、超越時空的傳播和接受。
參考文獻:
[1]謝天振.翻譯研究新視野[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2]俞佳樂.翻譯的社會性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