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優點,亦有它的不足之處,講授法也不例外。本文從有意義學習理論和以教師系統講解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出發引入了現代教學中的講授法。文章首先闡述講授法的五點局限性,緊跟著文章闡述講授法三點優越性,最后形成結論。
【關鍵詞】講授法;討論法;發現法;探究法;分層法
奧蘇泊爾提出學校的教學順序應遵循人的認知的自然順序,教師要向學生傳授明確、穩定而有系統的知識,學生以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的方式獲得有組織的知識,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凱洛夫強調以教師系統講解知識的課堂教學為中心,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他認為教師精心組織的,以教師為主系統講授的課是最經濟的。奧蘇泊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和凱洛夫的以教師系統講解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構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講授法。
一、講授法自身的局限性
1.講授法在信息傳遞時,更多地是單向的,而現代教學方法的信息傳遞要求雙向性、多通道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信息傳輸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少,速度的快慢,關鍵在于如何處理信息的發送者、信息、信息接受者三者之間的關系。應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時,信息傳遞的方向是教師到學生.知識信息系統雖是師生共同關心的,在傳播過程中教師也較好地發揮了主導作用,但由于學生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眼、手、嘴等多個器官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因此,接收的質量、數量、速度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在這一點上,以討論式為代表的現代課堂教學方法的信息傳遞要優于講授法。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講授法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缺少學生在信息加工及學習結果方面及時反饋給教師的過程。
2.在運用講授法教學時,學生的學習模式是“理解——記憶”,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
操作程序表現在學生方面是“回答問題——聽課記錄——做練習”。在這一方面,它不如發現教學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發現教學法中,教師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精心設置問題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它的一般操作程序是: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發現教學法把學生學習過程看作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一個人要學好知識,就要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創造知識。
講授法缺乏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削弱了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
3.講授法的課堂教學結構不利于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生理心理學的研究將人的疲勞分為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心理疲勞是由長時間集中重復單調工作引起的。運用講授法教學時,由于缺乏討論、實驗、調查等活動,因此,學生的心理容易疲勞,其學習積極性不高,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充分調動。在這方面講授法就不如探究式教學法了。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時,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閱讀、討論、實驗、調查等,探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學生動手、動口的機會大增,參與意識加強。由于學生參與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從而改變了學生單調聽課、做題的學習方式,不僅消去了心理疲勞,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學習積極性高漲,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4.講授法的教學目標是注重傳授雙基,側重于知識傳授,忽略了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
根據信息時代大教育觀的特點和終身教育的需求,能力培養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學生不僅要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培養能力是教育界的一種共識,在這一培養目標上,講授法顯然不及發現法、探究式教學法更具優勢。
5.講授法對教學對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應用講授法時,要求教學對象水平一致,如果一個班的學生水平相差太大,教師難以顧及學生,勢必使尖子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無法照顧到倆頭。在這一層意義上,它不及分層教學法。分層教學法通過對學生分層要求區別對待,實行因材施教,使之分層遞進,各有提高。
從以上五點可以看出,講授法和各種教法相比,確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在教學中也不能全盤否定講授法,畢竟講授法還有其他教法所不能比擬的許多優越性。
二、講授法的優越性
1.講授法更有利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根據教學內容,運用講授法可以較好地發揮教師的組織主導作用,教學節律、進程由教師決定,教學時間較易控制,更有利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2.講授法更有利于學生準確、系統地掌握科學知識
由于講授法強調的是教師系統講解知識,注重雙基的傳授,因此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并獲得正確的、系統的知識。
3.每一種教法的實施都需要講授法作輔助
可以這樣說,不管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講解,精彩的點評。講解、點評、小結的過程就是教師運用講授法的過程。講授法是有機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離開了講授法,其他教法就很難獨立實施。在應用講授法時要注意揚長避短,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特點,靈活運用其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來彌補講授法的不足。
總之,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一堂課中以何種教學法為主來組織教學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可以這樣說,實際上是沒有在一節課中單純使用某一種教法的,應是多種教法、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