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對于社會發展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本文結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對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社會責任感;價值觀
社會責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心理上和感覺上,對他人進行的倫理關懷,屬于一種道德方面的義務。社會責任感對于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發展乃至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有著巨大的作用,在初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更是有著難以磨滅的影響,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一、初中歷史課堂對于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培養的作用
首先,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時期,是進行道德教育和素質教學的最佳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學生容易受到新觀念的影響,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初中歷史學科具有其他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其歷史事件可以為學生提供是非觀念和責任觀念形成的參考和依據,同時,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歷史學科的趣味性更強,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形成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良好的學科優勢。
然后,在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師的責任并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必須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歷史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的歷程,是其文化的濃縮,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的方法
1.強化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染力
歷史是對一個國家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其課堂教學的標準,并不是使得學生記住歷史事件的年代或作用,而是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得學生可以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相應的優秀品質,從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例如,大唐盛世的出現,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滿清政府的懦弱無能、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可以使得學生產生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升學生奮發向上的動力;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對于國家發展的作用和責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事例,可以為學生樹立相應的榜樣,使得學生可以認識到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的方向和方法。
2.總結歷史經驗教訓
可以通過相應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對歷史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提升學生的憂患意識,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可以通過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與成吉思汗四處征戰,萬國來朝的現象進行對比,使得學生認識到不屈的態度以及強盛的國力對于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通過中日馬關戰爭戰敗后遭遇的大屠殺與美國“9·11事件”后雙方政府的態度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到“國弱則民賤,國強則民貴”的道理,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可以通過當前事件與歷史事件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提高學生的憂患意識。例如,康乾盛世時期,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平丁噶爾丹分裂勢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亂,強勢擊退沙俄對于黑龍劍流于的侵略,而當前,我國雖然發展形式良好,但是新疆分裂勢力抬頭,臺獨勢力猖獗,日本對于釣魚島垂涎不止,內憂外患十分嚴重。通過這樣的對比,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提高學生的憂患意識,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念有著十分巨大的推動作用。
3.確保歷史教學與現實的結合
對于初中歷史教師而言,要轉變傳統觀念,掙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加強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做到“鑒古察今、古為今用”,提升歷史教學的活力,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當前我國《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習歷史是一個從認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再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因此,歷史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確保歷史教學與現實的結合。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對我國歷史進行分析和總結,使得學生認識到科技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使得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培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的認識和理解,還可以通過相應的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息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李強.論歷史教學對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16):40
[2]歐康貴.淺談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