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研究數碼產品的稱謂翻譯在大陸和臺灣兩地的差異成因,利用了西方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文本功能分類說以及功能對等這三種理論對兩岸在數碼產品用語進行了分析與比較,并著重突出臺灣地區的特點及其與大陸的差異。總結了臺灣譯法更加貼合和突出西方翻譯理論的特點以及更加突出產品本身形態的特點,后者可以更好的從名稱上為數碼類商品增加吸引力。
【關鍵詞】電子數碼產品;大陸;臺灣;翻譯差異
一、引言
在信息與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各式各樣的電子數碼產品成為現代人手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人們對于通信或是攝影更為強烈的需求使得敏感的商家們嗅到了商機,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實體店抑或是網店熱銷著時下最流行的電子數碼產品。而人們購物的腳步也隨著國內外旅游的升溫而遍布世界各地,在國外旅游成本位居一線的狀況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便成為大陸旅客的購物天堂,無論是因為差價還是追求新品的潮流,電子數碼產品都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顧客們首選購置的商品。網上則有一段源自臺灣地區的新聞報道視頻,反映了在電子數碼產品的買賣中,產品的名稱在大陸和臺灣地區有著不小的差異,比如,在視頻中記者提到,“3C產品”,這便讓行外的普通大陸觀眾匪夷所思3C產品究竟是什么產品,繼續看視頻發現記者介紹到手機,相機等產品才知道原來臺灣人口中提到的3C產品就是電子數碼產品。視頻中還列舉了幾種商品在大陸和臺灣各自的名稱為臺灣民眾介紹大陸對電子產品的稱謂的不同。所以由于這些差異的存在,本文將運用西方主要翻譯理論展開對其差異的分析。
二、數碼產品名稱典型差異的分析
電子數碼產品指的是含有數碼技術的數碼產品,如: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電腦,音箱,手機,等等。 我們發現有一部分詞匯兩地保持了一致,如:無線路由器,拍立得,(單反相機的)濾鏡、遮光罩,等等。差異比較集中的體現在以下幾組詞匯上。
(1)功能翻譯主導理論“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學者費米爾和諾德等提出的,目的論者認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諾德在費米爾的目的原則基礎之上繼而提出“忠誠原則”,“忠誠原則”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尊重原作者,也要對譯文負責,要盡量求得與原文作者一致。目的論者提出的三大法則中有一條是忠實法則(對原作及原作者的忠實)。[P46-48]
a.Notebook computer
大陸:筆記本 臺灣:筆記型電腦
臺灣譯法遵循目的論,譯文基本與原文的詞匯結構達成一致,相對于大陸譯法,在忠實原則上,臺灣譯法更加忠實原文。 而大陸的“本”字則脫離原文的“computer”,這還使得人們有時會誤將筆記本理解成紙質筆記本,對于目的語文化,臺灣譯法則顯得表意明確。
b. Smart phone
大陸:智能手機 臺灣:智慧型手機
臺灣譯法中智慧比智能一詞更加貼合原文的用詞及風格,智能則是對smart一詞豐富含義衍生而成的詞匯,所以在忠實原則上,臺灣譯法更加突出。另外,與例子a相同,臺灣譯法中“型”一字從結構上更加突出強調物體本身的特點。
(2)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在他的翻譯理論文本功能分類說中將語言功能與翻譯結合起來。在其分類的呼喚型文本中,文本核心是讀者層,重要的是信息的傳遞和讀者的情感呼應,即讀者效應,以喚起他們去行動,去思考,去感受,因此為實現此類文本的呼喚功能,譯者必須順從譯文讀者的欣賞習慣和心理感受,盡量使用他們所熟悉的語言表達形式,去獲取譯文預期的效果,因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大多會對原文采用闡釋而不是復制的方法。
c.USB flash disk
大陸:U盤 臺灣:隨身碟
臺灣譯法“隨身碟”清晰的傳遞了物體的信息,并且喚起讀者的情感呼應,充分體現了‘闡釋’的方法,“碟”字體現了該物品像光碟一樣是存儲用品,使讀者明白該物品的作用,而“隨身”強調該物體體形較小且攜帶便捷的特點,使得讀者對其便捷特點認識深刻,也使得商品從名稱上更具吸引力。而大陸的“U盤”只傳遞了信息,“U”字則單純的沿襲了原文的USB中的字母U,并不能喚起讀者對該物品有更多的形態認識,也就不能夠喚起讀者的情感呼應。
d.Mouse
大陸:鼠標 臺灣:滑鼠
兩種譯法均使用鼠這個字,也都適當做以補充說明,區別則在于大陸譯法補充部分體現的是物體本身內在的屬性,“標”字不能讓讀者從字面產生很直觀的感受,因而鼠標也只能在流行后,通過人們對其的了解和研究,在大腦中形成條件反射,將鼠標二字與該物品機械的聯系在一起,而滑鼠則不同,它使得人們在看到名稱之時大腦中就會有對于物品形象的聯想,自然的喚起讀者的情感呼應。
e.SLR(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大陸:單反相機 臺灣:單眼相機
這組詞匯則與d組詞匯較為相像,雖然譯法大致相同,但大陸譯法的反字反映的是鏡頭反光,屬于其本身的屬性,反字并不能很直觀的另讀者有更多的聯想,因而無法很好地喚起讀者的情感呼應。而臺灣譯法闡釋的是物體外在直觀的特征,“眼”字使讀者很容易的去感受物品本身,在大腦中對物品形成映像,故臺灣譯法可以更好地喚起讀者對物品的情感呼應。
f.Viewfinder
大陸:取景器 臺灣:高級光學觀景窗
這組詞匯的差別一目了然,臺灣的表達方法更加注重強調物品的特點,高級光學反映了物品內在的屬性特征,也強調了物品該部分的優越性;而觀景窗則形象的從外觀體現物品的外在感觀。從而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喚起讀者的情感呼應。而相同商品的大陸網購網站上卻少有對該商品其特點充分的描述。
(3)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中的功能對等原則同樣把翻譯和語言功能結合起來。他最早提出的動態對等中要求對等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并且他要求以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對所接受信息能否作出基本一致的反應為依據。他認為,在兩種文化差異太大的情況下,要保全原作內容,就必須從語法到詞匯改變原作的結構形式。而非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因為不同語言的表達形式雖然不同,但卻具有同等表達力。
g.Cyber game
大陸:網絡游戲 臺灣:電競
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臺灣譯法的電競二字修改了原文的結構形式,詞匯上也體現出一定差異,如果臺灣譯成其他形式,就達不到自然貼切的效果,亦會使臺灣讀者產生困惑。因此這個例子充分體現出奈達功能對等理論中的讀者反映一致的原則。
三、結論
根據以上7個典型案例的總結和分析,我們可以初步總結出幾點差異及特點,因為生活在大陸,我們將以大陸的譯法為主體,集中研究臺灣與大陸的區別以及臺灣的特點。由于兩地的文化差異,數碼產品的潮流和兩地的交流越來越緊密,數碼產品的名稱差異在專業領域的接受度和流通度非常高,而在非專業領域其差異則造成交流的不暢。在電子數碼產品的翻譯上,臺灣譯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臺灣譯法更加形象即體現物品的表征,使得人們從字面很容易對物品有直接的感官上的認識。
因為數碼產品本身的特點所致,電子數碼產品最大的特性就是商品。而翻譯的目的則是譯文在譯語文化中所要達到的交際目的。另外,翻譯目的因翻譯委托人(如出版商,譯文使用單位或個人)的不同而不同,于是譯文的形式主要取決于翻譯委托人、譯本接受者的需要和期望,最終使得譯文在譯語語境發揮預期的作用。所以商品本身的名稱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商品的命運。而商品的特性使得商品的翻譯者在翻譯中要讓名稱更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當翻譯后的商品名稱有著與之前商品顯著的優越性時,商品自然就可以在市場中變得炙手可熱了。
(2)同一詞語的翻譯臺灣譯法從整體上更加突出西方翻譯理論的特點,從西方理論上講,臺灣譯法顯得更加規范。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臺灣受西方影響較大陸深,其譯法更加貼合或者突出西方翻譯理論的特點則不難理解了。
四、結束語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數碼產品名稱在兩地差異的典型例子,在今后的生活當中,對于這方面的了解也更加深一層,希望這樣的差異和成因分析能夠讓兩地間數碼產品乃至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更深一步。
參考文獻:
[1]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賀文照.海峽兩岸翻譯的差異及其對策的思考.英語研究,2002年01期:43-46
[3]林慶隆.臺灣學術名詞審譯發展暨兩岸學術名詞翻譯差異類型分析 物理 42卷,2013年6期:430-435
[4]方夢之.英漢翻譯基礎教程[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指導教師:肖濱,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