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如對某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他學習的潛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由此可見,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有了一個學好地理的良好開端。經過我多年的實踐,我認為應首先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充分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怎樣才能形成興趣呢?一個穩定的興趣,總是在社會實踐中,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下發展起來的。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興趣則是來自教師的積極誘導,因此,我們要努力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端正他們學習地理的態度,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二、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電視錄像、多媒體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借助地圖,強化記憶。例如:學習非洲的熱帶草原氣候時,學生對熱帶草原缺乏感性認識,難以區分干、濕兩季的特點。可以用“熱帶草原景觀圖”指導學生觀察干、濕兩季的自然景色:濕季時,草高茂盛,稀樹青翠(典型樹木:金合歡和波巴布樹),成群結隊的動物中,長頸鹿昂首挺胸,遙望蔥綠遼闊的大草原;干季時,草類凋零,樹木落葉,動物遷徙,草原一片枯黃荒涼的景色。
2.認真設計地理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地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并且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中國主要鐵路干線時,教師在黑板上畫“三橫五縱”主要干線,讓學生在紙上也跟著畫,這樣及培養了學生的繪圖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鐵路線的記憶。
3.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從各種感官誘發學生興趣
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如電子計算機、電影、電視、錄像、錄音、幻燈、投影等),能把大量的抽象教材轉化為形聲影像,呈現在學生視野中,把學生心理狀態調整到“身臨其境”的境界,更富有真實感。這樣的教學方法能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器官的功能同時發揮出來,加強了教師的講授效果,強化了課本知識,使教學效果達到了較高的層次。因為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要比抽象的東西更易被感知和記憶,看過的印象要比聽過的印象更清晰和深刻。如“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特點”、“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布”“我國降水的分布”、“季風活動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景觀差異”、“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等都設計成一系列活動投影片或CAI課件進行教學,學生反應普遍良好,學習興趣大增,知識掌握程度也大為提高。
三、巧妙插敘,激發情趣
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的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情趣。
四、易記的歌訣、諺語、順口溜
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瑯瑯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五、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語言
教學中對于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利用生動的語言、傳情的教態和板圖結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目的。
1.生動有趣、富于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1)巧借古詩教學。詩詞歌賦,瑯瑯上口。應用得法,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能創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教學環境。如講地球的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
(2)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描述了地殼的運動;冷鋒過境時,形容天氣用“風雨交加”;講地球運動時用“星移斗轉”;講海陸間循環用“百川歸海”。引用這些成語準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客觀地反映了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3)謎語是我國的國粹,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歷史。在教學中適當應用,則可啟發學生思維,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導入新課時運用一些謎語。活躍了同學們的思維,然后開始講新課,效果不錯。講課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謎語,活躍課堂氣氛。比如:“船出長江口”——上海;“空中碼頭”——連云港;“用圓規畫圓”——太原;“大言不慚”——海口;“銀河渡口”——天津。
2.形象的描述與板圖結合。如講鋒面雨帶隨夏季風在我國東部移動的規律時,一邊畫略圖,一邊用興奮的情緒感染學生
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著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通過教師激發,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好循環,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