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流是思考的互動,是意見的交流。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都需要交流作橋梁。那有多少家長朋友會和孩子真正的交流呢?有效交流必須要得到對方的回應。因此有效交流除了思想上的交流互動外,必定要在行為上產生預期的回應。目前,家長與子女的關系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被更多的人關注,特別是懵懂的幼兒期,家長如何去懂他們?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呢?
【關鍵詞】家長與孩子交流;零距離;藝術性
成人常常抱怨孩子不聽他們的話,而且他們常常不知道是為什么。比如:媽媽剛剛警告過小明要小心小水坑,可現在他正在小水坑里踩水;老師已經重復講了三遍美術操作要領了,但仍然有個別孩子跑來問你怎樣做。這些小事情很常見,成人幾乎不認為這可能是他們自己的過錯。這些事例可能正是成人對孩子采用的說話交流方式無效、不夠藝術性的表現。
1成人怎樣跟孩子說話對孩子是否聽話有很大的影響
1.1成人與孩子交流時不尊重孩子是不夠藝術的
一般的成人總覺得孩子還小,就得聽家長的,家長讓怎樣就怎樣,不尊重孩子,沒有把孩子當成是完整的、獨立的個體,這種想法和觀念無意減弱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們平時都知道:人與人之間尊重是相互的。孩子也是人,如果我們成人不尊重他們,不把他們當回事,他們怎么可能聽進我們跟他們說的話呢?
1.2成人與孩子交流時一味的批評與說教是不夠藝術的
人們不會聽從聽到后讓人不舒服的話,這似乎是一種天生的過濾令人不愉快消息的自我保護機制。人們幾乎都不愿意聽到別人說自己的行為多么差,當別人告訴你應該怎么做時,大多數人都會生氣。記住,孩子也是人,如果你想讓他們聽你的,就要避免采用一味地批評與說教。
1.3成人與孩子交流時發號施令是不夠藝術的
有這樣一個事例:小明在手工課上擠不出膠水,他把膠水瓶倒過來,仔細思考,用力地擠,還是擠不出,最后,他只有拿下蓋子,試著把膠水倒到他的操作紙上。膠水沒有立刻出來,于是他開始搖晃瓶子,膠水真粘啊!正當小明思考得到膠水的最佳方式時,老師走了過來,命令到“用海綿!”小明皺起眉頭,似乎根本沒有聽進老師的話,而是用墊板鏟出膠水。托馬斯·戈登和吉諾特探討了成人對孩子談話與對成人談話之間有什么不同。他們指出:很少有教師或父母以霸道的、粗魯的口吻對朋友或熟人說話,而他們卻常常以這樣的方式對孩子說話。想一想,如果你把常用于兒童的詞匯用于一位成人,是不是聽起來很荒唐呢?如果小明是一位成人,老師還會以這種方式對她說話嗎?很可能,老師會說:“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桌上的海綿。”相信這樣的口吻會比命令的口吻要有效得多。
1.4成人與孩子交流時不耐心傾聽是不夠藝術的
有時成人認為孩子關心的問題無足輕重,有的成人總會用“我們來吃塊餅干吧”或“我們去玩玩具吧”等方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達到迅速安慰孩子的目的。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對你這樣敷衍,你會有什么感受?成人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孩子的過程中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與孩子拉近距離,心與心之間零距離碰撞,這樣孩子才愿意與你合作。良好的傾聽會收獲許多回報。
2怎樣才能增強成人與孩子之間交流的藝術性呢
2.1成人與孩子說話時要關注孩子
做一名好聽眾,正確引導孩子,如果孩子在和成人說話,成人安靜地注意聽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哪怕只加上最低限度的評論,例如“是這樣嗎?”或“真有趣”,也會非常有效。即使是表示贊同的“嗯、嗯、嗯”也會讓孩子感覺得到了關注。有時需要追問,如問:“你是怎么看這個的?”或“你愿意談談它嗎?”這些回應體現了你對孩子想法的接納與尊重。
2.2成人與孩子說話時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正確使用“我認為”
有人搞不清“我認為”的內涵。他們認為,任何以“我覺得……”開頭的話都是“我認為”。其實,“我認為”表達的是你自己的期望,“我認為”之所以是“我認為”,是因為它不以指責他人為目的,這一點要十分注意。比如說:一名老師正帶著一群孩子外出散步,其中包括橫穿一些馬路,小明沒有遵守要求和小朋友在一起,而是跑到了集體的前面。老師發瘋地沖小明大叫,“你必須和我們在一起!立刻回來!”小明不但沒有回到集體來,反而跑得更快了。試想,如果這位老師換一種說話方式:“我們的小火車缺了一車廂,開都開不動了。我認為如果小明能回到我們隊伍中來,小火車會開得更快!”雖然,我們不能保證這樣說了過后,小明一定會回來,但至少老師讓小明感覺到自己在集體中的職責,意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重要性。
泰戈爾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卻反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同樣,我們把孩子看錯了,卻總在埋怨孩子越來越不如人意。”成人與孩子交流是一門藝術。成人友好而尊重地與孩子交流,并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怎么做,這會拉近成人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還會達成零距離的心靈碰撞,產生長遠的潛在影響。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為了美好的未來,家長們、老師們,不要再埋怨“為什么孩子們不聽話?”深信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