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認識到真實是作文的靈魂,閱讀是寫作的基石,鼓勵是成功的溫床,創造良好的寫作氛圍,給學生自由的空間,鼓勵學生說真話、訴真情。要通過各種渠道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創新思維,讓學生對作文的產生濃厚興趣,并在寫作中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和思維水平。
【關鍵詞】小學;作文;真情;自由;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創新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創造良好的寫作氛圍,減輕學生的寫作壓力,給予自由創作的空間,鼓勵學生說真話、訴真情,并在寫作中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和思維水平。
一、真實是作文的靈魂
生活中的美是遠處不在的,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有的學生作文時總覺得“無米下鍋”,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養成觀察和思考的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這番話道出了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了解國家大事,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家庭中的種種瑣事,校園內的樁樁小事,鄰里之間的不同爭執,乃至街頭巷尾的見聞,去體驗生活,領悟人生。
例:為激發學生對書信寫作的興趣,培養學生參與書信交往能力,我要求班上每一位學生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因為平時與學生的交往接觸中,我發現他們中有不少人對父母的意見很大。有的說:“父母總認為孩子在他們面前總是長不大,所做的事、說的話都是幼稚的,有時我們自己會做的事,他們也不放心,不讓我們做,真氣人!”還有的學生對我開玩笑說:“在‘權’大年紀大的父母面前,我們這些小字輩真是‘敢怒不敢言’”針對這種情況,我規定了信的內容:寫自己在家受委屈的一件事,信必須由自己親手交給父母,或是郵寄出去。于是,學生非常樂意地接受了這項任務,他們從平凡的家庭生活中不斷搜集材料,很認真地把信寫好,又很謹慎地把信轉到父母手上。一次,我問班上的一些平時學習比較馬虎的學生是怎樣對待這封信的,他很高興地告訴我:“為寫好這封信,他躲著爸爸、媽媽,寫了三個晚上,寫了又改,改了又寫,第四天晚上才一字不漏、一絲不茍地把信寫好,到第五天早晨寄出。”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說:“這信非同小可,要是沒寫好,爸爸媽媽看了會對我沒好臉色;如果寫好了,說不定爸媽會對我改變看法呢!”
寓作文教學于社會,家庭等各項生活實踐中,其效果是課堂上難以達到的。除了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生活外,我們還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有活動,如有意義的班隊活動、文體活動、各種興趣小組,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去訪問、瀏覽……為學生創造社會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的機會,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和見聞,陶冶情操,從而豐富作文的內容。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二、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對當代小學生而言,生活中可以談論描述的內容比比皆是。不容置疑,不少學生知而說不出,熟而寫不來,原因何在?恐怕跟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注意學生“多讀書,勤積累”不無關系。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使學生在需要說、寫時不至于泥人張開嘴——無言可出。那么,怎么促使學生備好“糧”呢?應該課內外雙軌運行,主要途徑有三:
第一,要引導學生在課文學習中積累。即平時的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多誦讀、多理解、多感悟,并精心設計習題,讓學生通過訓練及時鞏固和消化課文語言。如:我教《桂林山水》一文時,可指導學生分門別類地摘記文中寫山寫水的成語,引導學生熟記文中所引用的詩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還可指導誦讀描寫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優美句段,這樣既有利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又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感悟表達方法。
第二,要引導學生在課外讀物中積累。我的做法是: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抓好課外閱讀指導。首先,精心指導選擇讀物。即根據學生的閱讀層次、興趣愛好,推薦一些少兒報刊,讓有條件的學生自愿訂閱,結合課文推薦相關讀物,如:學了《爬山虎的腳》推薦《葉圣陶童話》,學了《草船借箭》推薦《三國演義》,學了《新月集》推薦《鳥飛集》等;其次,扎實開展“四個一”活動,即:每日積累一個美詞或佳句,每周誦讀一個精彩片斷或一篇好文章,每周交流一次讀書心得,每學期組織一次說寫能力展評。
第三,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世間事物千姿百態,我讓學生把眼睛當相機,如實地去“拍攝”生活,把感性認識貯存在大腦里,并通過堅持寫日記、寫周記的方式,將所見所聞儲存起來。實踐證明,這些舉措有助于學生多讀書、廣涉獵、勤積累,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激發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三、鼓勵是成功的溫床
寫作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教師應多予鼓勵、關懷,培養學生習作的成功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進行個性表達,寫出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1.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學生寫不出好作文,心情焦慮,有壓力時,教師不應催促、斥責,應尊重學生的認識水平,尊重學生的習作方式和體驗方法,熱情地扶持引導。記得我班有一位后進生,寫了一篇作文——《難忘的教訓》,他這樣寫道:有一天,我想偷摘鄰居家的石榴時,趁鄰居沒人,我跑進去,這時,一只母狗一直叫,我叫它別叫,它還叫,我眼睛一看,原來這只母狗沒有鎖住,我就趕緊跑,跑來跑去,狗追來追去……我跑得嘴都白了……當我把這篇作文的這段片斷在全班同學面前念了一遍,念完之后,我這樣說道:“小清同學的這段作文很真實,看的出來,小清觀察得很認真,他是生活的有心人。”聽了我的表揚之后,這位同學漸漸把原先低下的頭抬起來,并露出成功的喜悅。突然,他站起來說:“這篇作文我寫得不夠好,請同學們幫我提出一些修改的建議!”小學生的習作是一種練習,學生認為自己寫得最滿意的地方,教師卻沒有注意到,未能及時予以評價,致使學生情緒低落,懷疑自己的習作水平。所以教師及時給予評價,以贊賞的目光加以肯定,使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減輕作文的心理壓力。
2.創設良好的習作氛圍
(1)評價他人,創設“你真行”的氛圍。《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助評改習作,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因此,我建議學生:展示、介紹他人習作最精彩的地方,用簡潔的語言評點他人的習作或談談自身最深的地方,賞識他人,學習對方,啟迪自己博采眾長;
(2)多途徑發表學生作文的氛圍。好勝心和自尊心是小學生的顯著心理特征,這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作者關心來自讀者的肯定或批評意見,寫作時就會全力以赴,盡力發揮自己的最高水平。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勞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練筆,通過各種渠道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創新思維,一定能讓學生對作文的產生濃厚興趣,切實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方洲總編.《話題作文》.華語教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7頁
[2]孔有君主編.《作文思維》.重慶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72頁
[3]林麗編.《人文閱讀與寫作》.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及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