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教師既要教會學生課本上的知識,也要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生物實驗教學,還要深入挖掘叫曹中環保內容,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重視生存環境,關注環境保護。
【關鍵詞】 生物教學 初中生 環保意識 培養
人類活動生存環境面臨很多問題,大氣污染、臭氧空洞、溫室效應、泥石流、沙塵暴、水資源短缺等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的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也給環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污染,工業廢水、廢氣的隨意大量的排放,生活垃圾成堆,白色污染成災。這一切都嚴重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甚至破壞著我們的健康。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影響到國家經濟、政治、外交等等一系列問題的重大問題。我國經濟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共進的政策措施。中學生物教學是學生環境意識培養的重要陣地之一,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教會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環境問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從我做起,從小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并落實到他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實現環境保護意識的普及和傳遞,為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未來做出積極的貢獻。
環境問題嚴重,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實現環境立法,保護環境迫在眉睫,作為中學生物課教學,在培養學生環境意識方面可以做出以下努力:
一、以生物課教學內容為依托,在知識教授過程中滲透環境保護意識
中學生環境教育和環境教育在中學生物課程中的實現必須依托生物課教學的內容。生物新教材中有豐富的環境教育的教學內容,教材大篇幅介紹了社會、經濟、生態、資源等等因素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向學生介紹了環境問題種種,問題根源和可以采取的解決辦法,揭示著人們貪婪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從而讓學生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認識到環境保護是社會公德這一基本道德觀念。
生物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的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依托教學內容進行環境意識滲透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和研究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實驗和研究既是科學探究活動,也是生物課教學的基本構成形式,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的實驗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是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2.改進教學方法組織環境保護活動
環境教育需要培養環境意識,養成環境保護行為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啟發學生經行環境保護,并進行環境保護習慣的培養,比如在進行植物栽培試驗中,學生們不需要購買專門的栽培器皿,而是把使用過的廢料加以加工,不僅避免了環境污染,還變廢為寶,物盡其用。另外,在生物實驗基地,教師可以教會學生使用一些廢棄的可降解材料用于生物樣本或者植物幼苗的培養,養成他們變廢為寶的生活習慣,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3.挖掘教材內容講解環保知識
中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新課程改革生物課程突出了任何生物圈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和相互作用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學生物教材中融入了很多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些環保內容,通過相關知識的講解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比如,通過讓學生了解公頃書目在吸收有氣體,溫室氣體,以及在防風治沙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價值和經濟價值遠大于那些樹木被砍伐所帶來的經濟價值,讓學生們深深的理解環境保護、綠化家園的重要意義,讓他們明白種草種樹,保護環境是一種高尚的品格,讓他們樂于保護環境,把保護環境變成一種自覺行為。
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生物多樣性讓學生了解自然的美好的生活環境所帶來的生機和美好,再給他們講述那些國家珍稀保護動物面臨滅絕的現狀,讓他們想象一下要是發熊貓只存在與圖片中將會是多么的遺憾,讓他們了解在青藏鐵路建設中為了保護藏羚羊等藏區野生動物,國家鐵路建設部門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讓他們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目的。
4 .聯系地方實際深化環境認識
不聯系實際的理論講解如空中樓閣,要是講述的所謂實例都是學生不熟悉的東西或者遠離學生生活的東西,學生們對這些實例的體驗和理論的理解總不夠深刻。要是學生能夠從身邊的實例中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他們不僅能夠深刻理解而且可以立即投入實際行動。比如甘肅省定西市自從退耕還林發展特色經濟以來,定西的馬鈴薯和循環經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學生們對于身邊的事物非常熟悉,學生們通過老師的講解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和理解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也會把這些觀念和意識向身邊的人進行傳播,他們會更容易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那些科學的方針政策也可以得到更為到位的落實,好的政策獲得更好的效益,這本身就是學生在學習了環境知識對環境保護的重大貢獻。
5.用數字比較傳遞環境保護急迫性
當今世界每日增加21.6萬人,目前已接近80億人。我國在1949年時有5.4億人,建國40多年增加到13億多,占世界人口的22%。目前生存受到威脅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種,占我國植物種類的15%—20%,全世界每年滅絕的野生生物達4萬余種。我國老虎的數量不足100只,現存大熊貓不過1000頭左右,云南的亞洲象不足50頭,野生華南虎不足30只等等,這些數字放在一起對比顯得觸目驚心,學生們通過比較可以立刻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不加強保護這個地球將最后只剩下孤獨的人類,到那時人類生活不可想象。學生們會意識到環境保護的急迫性并立即投入環境保護的自覺行動中去。
二、以課外活動為載體,將環境意識轉化為環境保護行動
課外活動是科學課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生物課很多活動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進行,其中包括環境教育。
1.成立環境保護組織、宣傳環境保護知識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組成環境保護組織,比如校園環境保護組織,定期組織學生在校園以及校園周圍宣傳環境保護知識,并身體力行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比如撿拾校園內各種生活垃圾,在校園補種樹木花草,還可以在校園周邊進行宣傳,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另外還可以在學校宣傳欄內主辦環境保護知識宣傳,定期進行環境保護主體演講,讓學生們在這些活動中傳播環境意識,既增強了他們自己的環境意識,也傳播了環境意識,同時還鍛煉了他們的能力,使得學生得到了全面發展。
2.組織郊游和參觀、讓學生貼近自然熱心環境
結合生物教學需要,積極開展課外活動,組織學生郊游,走進自然去貼近和認識各類動植物,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動物園認識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狀態,通過了解和貼近自然,讓他們熱愛自然,熱心環境保護。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最近的污染工廠或者污水處理廠,讓他們看到環境破壞的程度和環境保護的方法,為環境保護建言獻策,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也提高他們的視野和能力。
總之,我們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環境的嚴重破壞將帶來災難性后果,環境保護迫在眉睫。在中學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聯系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積極組織各種課外活動,積極開展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充分發揮生物教育在環境教育中無法代替的優勢,積極滲透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習慣,為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是一份力,盡一份責。
參考文獻:
[1]胡繼飛,陳學海.生物教育研究概論——研究的內容、方法與寫作[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