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和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特別是博客的出現為教師搭建了一個學習反思、交流共享、教育管理的廣闊平臺,越來越多的教師接受幷喜歡上這一成長方式,教師博客將對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教師博客;專業發展;促進作用
教師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種,是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師利用互聯網新興“零壁壘”的博客技術,以文字、多媒體等方式,將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學心得、教案設計、課堂實錄、課件等上傳發表,超越傳統時空局限(課堂范疇、講課時間等),促進教師個人隱性知識顯性化,并讓全社會可以共享知識和思想。博客網認為,隨著教師博客的大規模普及,將在傳統基于課堂教學的“教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開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推動人類教育事業的進步。
一、教師博客有利于教師的身心健康
繁忙的工作使教師的時間和空間都受到了限制,經常一天到晚都在學校,和外面接觸有限,再加上工作上的壓力,使教師的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的釋放,因而導致焦慮、壓抑等壓力堆積,得不到及時處理,久而久之就會影響教師的日常工作,從而影響了教師健康和個人專業發展。而博客的出現,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釋放空間,因為博客是個人的私人領地,只要不發表危害國家的言論,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心態得到很好的調節。由此可見,教師博客給了教師一個精神家園,一個心靈歸宿。
二、教師博客是進行教學反思的新工具
柏萊克認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苯虒W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是教師個人成長的一種十分有效的途徑。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庇纱丝梢?,教學反思對老師個人專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傳統的反思基本上是以日記或者筆記的方式進行記錄,這樣的反思相對封閉,只能供個人使用。
三、教師博客是架起家校溝通的新橋梁
家校溝通是教師要處理好的重要工作,傳統的溝通方式由于人數過多所限,無法做到每個學生最新的動態及時準確地反映給家長,這樣一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就難有機地統一起來,而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輔助作用也不能很好的發揮出來,教師的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不利于教師在學校達到最大程度的有效教學。而有了教師博客,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就可以做到無處不在。家長可以隨時登陸教師博客,關注自己孩子的最新動態,并對此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及時反饋給老師。家長還能及時對孩子的一些優秀表現給予表揚,對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表現做出更正。這樣就達到了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完美對接,大大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同時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教師博客為教師學習提供一個新平臺
博客不同于一般網頁,它有極強互動性,人性化,被喻之為網上家園。教師博客的出現,為教師加強師生互動、交流,開辟了新的途徑。學生進入博客不僅可以瀏覽相關內容,還可以留言與回復,發表評論,提出意見。在互聯網虛擬世界里,師生之間是站在談話者的角度,不存在年齡、身份的隔膜,學生可以敞開心扉、大膽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樣一來,教師的話學生能聽得進,教師提出的學習、生活各方面得規范要求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還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不時地發一些學生取得成績方面的內容,如評選出來的學生地先進事跡和榮譽等,這些東西在博客上不僅肯定學生成績,而且更激勵了學生,這比教師的口頭表揚效果更佳。
五、教師博客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有效載體
教師的寫作能力是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自己書寫博客日志和發表評論,不但可以達到練筆的目的,同時還能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寫作博客其實就是做教育敘事研究的過程。而教育敘事研究使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怎么做,它只是給讀者講一個或多個教育故事,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么或應該怎么做。多數情況下,是教師本人采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述自己的教育經歷和體驗,實質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將教育直接參與者的內心思想、隱性知識等轉化為顯性知識,挖掘出教育主體的教育智慧并轉化為集體智慧和共享資源。作為職業領域的教師博客,部分作者對內容往往自覺或不自覺進行主題設計,因此,寫作博客的過程,也就是圍繞某一主題進行探索的過程。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隨著教育現代化地不斷推進,教師博客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媒介,已經越來越被廣大的教師所接受,它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展示與學習舞臺。我堅信教師博客在今后地教育教學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地角色。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師博客,發揮它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葉瀾.教育概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傅道春.教師的成長與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陳義兵.教育博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