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學生工學結合實習環節的思想調查,分析產生思想問題的原因。
【關鍵詞】高職;工學結合;思想工作;淺析
高職院校注重學生的應用技能培養,我校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培養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與職業道德,能運用建筑工程施工與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會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和現場管理,能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立足本市、面向全省的建筑行業生產建設第一線的,具備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了完成培養目標,加強了實習教學環節。建立了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增加了工學結合實習教學的時間,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好,但是實習期間學生的思想工作,卻暴露出了很多。這些問題主要有:學生剛開始到單位,對工作環境不熟悉、不適應;對工作崗位不滿意、不積極、不認真;不善于與同事和上級溝通。下面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為高職院校工學結合實習學生思想問題的解決提供建議。
一、對工作環境不熟悉、不適應的問題分析
根據學習性質,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來說,工學結合實習環節,通常放在建筑企業單位和施工工地,學生大多是初次離開校園,走進施工企業。剛開始很多學生比較有新鮮感,但工作一段時間后,面對施工工地艱苦的環境和嚴格的管理,就會感覺一些美好的愿望逐漸破滅,適應不了工作環境。究其原因:一是環境發生了變化。學生從學校走向企業,從原來一個相對狹小封閉的“小圈子”進入開放的社會,往往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一旦現實與預想有差距,就會覺得不適應;二是身份發生了變化。從學生變成了準職業人或社會人,由于對角色的變化缺乏足夠的認識,身在企業,心為學生,自己的角色沒有轉換過來。三是時空發生了變化。學校生活豐富多彩,個人的自由度相對較高,彈性空間也較大。到了企業或用人單位,學生的生活或工作的規律性強,受到諸多約束或限制,個人的空間相對縮小,難以忍受。如果不能正視這些變化,不適應工作環境就在所難免了。
針對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心理疏導教育非常重要,學生從學校走向企業,從原來一個相對封閉的學校進入開放的社會,容易把問題想得簡單、天真、美好。一旦遇到挫折,又以偏概全走“極端”。 按照我校的經驗,心理疏導教育工作可以落實到指導老師身上,因為每個指導教師指導的學生只有幾名,實習期間他們是和學生聯系最多最密切的,對學生的情況也最了解,指導教師不但應指導學生的學習,更應注意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對工作崗位不滿意、不積極、不認真的問題分析
學生在學校學了這么多年,終于踏上施工崗位,很多學生都想大展身手,期待做出一些表現,受大學生精英時代的觀念影響,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定位很高,有些大學生高人一等的感覺仍然存在,因此一旦分配的崗位不如其所想,特別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往往工作環境較惡劣,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心里落差,感覺無處發揮才能,甚至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應該說近幾年由于就業壓力的增大,以及學校老師對大學生定位的教育,這種學生有所減少,但還是有的,這個問題仍然是應該重視的。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對學生進行工作上的引導。學校雖然有技能訓練和實際操作,但主要以學為主,企業則以真做為主,還有質和量的要求,學習的目的和重點、學習的形式和條件都發生了變化;更何況把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也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從工作中對學生加以指導,而不能把它一古腦推給校外指導教師,這也需要校內指導教師具有較高的實踐水平,能夠對理論和實際的轉化,以及工作中的難題作出解答。對學生進行生活方面的關心與引導很重要。由于學生校外實習的施工現場的條件與學校相比,要差很多,比如健身器材、健身場地、食堂條件等。有些實習單位路途比較遠,交通不便,學生感覺比較辛苦,體力也會有些透支。這些教育平時會在學校就應進行,當實習過程中困難來臨時,更要幫助他們積極的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現在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條件比較優越,成長過程中父母又事事包辦。當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往往不知如何處理,有的甚至退縮、放棄,缺乏知難而進的精神。
三、不善于與同事溝通的問題分析
這個問題的原因也是因為現在獨生子女較多,有些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就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經驗,在學校又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呵護,一旦離開了學校和父母,缺乏與人溝通的主動性,不善于與人交往共事,從而產生思想問題。與學校簡單的人際關系相比,進入企業學生會感覺到人際關系比較復雜,很難相處。這個問題的解決主要是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從小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給孩子創造一個開放的空間,學校也要多組織活動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
四、結束語
工學結合實習已成為高職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的生動體現,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工學結合實習工作的研究與實踐,進一步調動企業、學生共同參與工學結合實習工作的積極性,解決工學結合實習學生的思想問題,提高工學結合實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