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低年級教學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先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通過在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教學;培養興趣;生活化教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取自于生活,學習到的數學知識也能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因此,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可以在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將數學引入生活中,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運用。
如何具體實施生活化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實踐,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角度考慮:
一、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新課標要求:數學教程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選材,題材要廣泛,呈現形式要豐富多彩,充滿著學生樂于接觸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首先要選好案例,案例最好要貼近學生生活,可以從他們喜愛的事物著手,如玩具,食物,玩耍等,把枯燥的數學符號,抽象的概念和公式轉變成小學生能夠理解的具體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及思考,使他們投入到其中,恰當運用數學。例如,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時,為了使學生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新授課時,我從袋子里拿出8顆糖放在講臺上,同學們一看到糖果都好奇地睜大眼睛,上數學課,老師拿糖果來做什么呢?這是,我指著糖果笑著對他們說:“這8顆糖果是要獎勵上次測試得滿分的四個同學,請這四個同學上臺領獎,現在請班長來把糖果分給他們。每人要分得同樣多,請同學們看他是怎樣分的。”只見班長先給每人一顆,然后再給一顆就分完了。“他們每人幾顆?分得同樣多嗎?”學生回答后,我再讓全班同學自己動手把12根小棒分成4份,問他們要分得同樣多該怎樣分?最后教師小結板書:分東西時,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通過學生對零食的喜愛,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提出解決辦法,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又如,在講授“認識直線、線段”時,我用幻燈出示一條直線和一條線段,再拿出一把直尺,問:“直線和線段都用尺子去量嗎?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操作、觀察、思考,尋找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加深“直線無端點,可以向兩邊無限延長,不能量出長度”以及“線段有兩個端點,是直線中的一段,可以量出長度”這一知識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創造
新課標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創造,共同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并在創造中進行改變,讓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當教學到圖形知識時,我讓同學們探索生活中的圖形,并將圖形裁剪出來,學生們的興趣很大,裁剪好的圖形多種多樣,有的竟然拿出了立體圖形。我先表揚了表現較好的同學,然后把同學們裁剪好的所有圖形集中起來,讓學生發現不同,并進行區分,引導學生對圖形變化的思考,提出問題,共同研究解決辦法,從而達到學生對圖形知識的掌握。通過學生們的主動參與,使得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三、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實踐活動
生活化教學,就是讓數學教學融入到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做到在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從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改變周圍的世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活潑好動是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之一,因此,在教學時我注意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符合教材內容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同學們一起參與進來。生活中的許多游戲,有不少就包含了很多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數的加減運算”時,我組織了一個“拍手”游戲,師:“我拍5”。接著師拍了5下。生:“我拍3”。生拍了3下,最后師生一起說:“5和3組成8”。也可以采取同桌拍、小組拍、男女同學拍等不同形式進行游戲,使學生在喜悅中理解和掌握了數的加法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游戲的形式多種多樣,我常用的有奪紅旗、找朋友、開火車、小小郵遞員等,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學習了抽象的數學知識,滿足了小學生好動、好樂的心理要求,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消除了學習的疲勞,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在活動過程中快樂地掌握知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動手實現,在其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要我學”改變成“我要學”,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才能使學生在樂趣中學到知識,在樂趣中掌握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全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