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克洛班(Tacloban)的生還者已漸漸覺得生不如死。11月8日,超強臺風“海燕”(Haiyan)侵襲了這座位于菲律賓中東部的港口城市。風暴所到之處,一片汪洋、尸骸遍野。而對幸運逃過一劫的難民來說,“天災”還未遠去,“人禍”又已降臨。
由于當地加油站的經營者不愿復業,至少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成批救災物資根本無法發放到災民手中,超市和雜貨店則早已被洗劫一空。藥品匱乏狀況同樣嚴峻。沒有抗生素,沒有麻醉藥,下體癱瘓的病人唯有自求多福。而路邊大量未及時掩埋的尸體,則在高溫炙烤下惡臭連連。對此,救災乏力的政府只能勸導民眾盡快離開塔克洛班,去其他城市尋求幫助。
2012年,世界銀行發布報告稱,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各地區不盡相同。就比例而言,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往往受災的可能性更大,而這些國家普遍缺乏良好的災難應對機制。雖然暫時還未有詳盡的數據表明,臺風“海燕”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著直接關聯,但最近幾十年來,氣候變暖使得全球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大幅增加已成不爭事實。
比較而言,發達國家更應為此負責。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從1960到2009年,菲律賓的人均碳排放量為0.7噸,美國則為15.7噸。如果這一困境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那些世界上最易受災的貧困地區或將持續陷入“建設—毀滅—重建—毀滅”的“命運怪圈”。對他們來說,消除貧困無疑仍是黃粱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