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我們會跟中國企業建議,不要去歐元市場而是去美元市場,因為美元市場更大。但現在,歐元市場出現了機會,從中長期來看,歐元市場將逐漸成為中國企業新的海外債券發行通道。”法興銀行亞太區債務資本市場主管葉正加對《環球企業家》這樣說道。
繼9月底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首發歐元計價債券(下稱歐元債)后,10月上旬,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成為第二家試水發行歐元債券的中國企業。
籌資渠道多元化和獲得較為低廉的融資渠道一直是中資企業追求的目標,而中海油、中石化兩家企業的歐元債嘗試則為市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此前已有許多中資企業在美元債券市場大舉舉債融資,歐元債券市場會成為繼美債市場之后中國企業海外債券融資的第二大市場嗎?
重回舞臺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國內銀行就曾經有過發行歐元債券的嘗試,但之后,受到外匯管理行政審批等多因素的影響,歐元債券市場從此再無中資企業問津。
十年后,中海油和中石化又一次成為赴歐發債的“嘗鮮者”。與中海油的20億美元等值債券(5億歐元債券及13億美元債券)相比,此次中石化發售的雙幣債規模總計35億美元,規模更 大。
“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我們看到,在過去兩三年中,中國政策正在進行調整,國家外匯管理局調整了境內機構對境外投資企業提供融資性擔保的政策,允許海外融資,使得在國內注冊的企業可以獲得相關批文去海外發債。”瑞銀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中國國際債券資本市場主管劉北對《環球企業家》表示,“另一方面,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的創新,也使得中國公司可以在新的交易結構下不受到太多審批限制。”瑞銀與中國銀行、高盛、摩根大通一起,是本次中海油海外發債的聯席全球協調人。
作為中石化海外債券共同發行人之一的葉正加(Yves Jacob)對歐元債市場發展前景也十分看好。“在當前環境下,企業發行歐元債有幾個內在動力:首先是為了使資金來源更加多元,確保隨時可獲得流動資金、并提高在美元等其他市場上的議價能力,擺脫美元束縛;其次,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購買歐洲企業進行并購擴張,歐元債可以作為一種融資工具為歐洲的收購活動提供資 金。”
目前,歐債市場是繼美債市場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雖然目前歐洲經濟遭遇債務和預算赤字問題,但對于中資企業而言,歐洲低迷的經濟環境,也造成歐元市場得以維持長期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
從中海油和中石化的歐元債發行情況來看,兩家企業均獲得了相對長期、低廉的資金成本。中海油和中石化發行的歐元債券均為7年期,中石化票息(即債券票面收益)僅為2.625%,中海油的票息為2.75%。
“整體來講,歐洲投資者對中國評級較高的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評級在主權級的發行人等還是有很大的投資需求,這也給中國發行人提供了好的融資機會。”劉北表示。
“歐洲經濟曾經一直與美國經濟相互聯系,這也導致美國和歐洲市場利率在很多時候維持類似的發展方向。但目前來看,美國經濟和歐洲經濟出現了差異。”葉正加認 為。
此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多次表示將考慮逐步退出購買資產計劃、縮減量化寬松;但與之相反,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拉吉則提出:“歐央行執委會預計利率將在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在當前或更低的利率水平。”11月7日,歐洲中央銀行公布11月最新利率決議,下調主要再融資利率25個基點至0.25%,歐元利率將繼續維持在低水 平。
融資成本
業內人士指出,從長期趨勢來看,目前美元、歐元債券市場的利率仍然保持在較低水平,因此相對境內市場,離岸債券市場對中國企業頗具吸引力。
但總體來看,中資企業在海外離岸債券市場的融資成本仍與公司評級相關。“信用評級很重要,假使是高風險企業如地產公司,它們也能通過其他渠道從海外市場獲得長期資金,但會被要求以更高的票面利率發行。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獲得良好的信用評級是很重要的,否則國際投資人會對投資產生猶豫。”葉正加告訴《環球企業家》。
“從融資成本上看,票面利率是每年要支付的成本,不同信用評級的企業獲得的票面利率不盡相同。此外還有一些前期的成本,比如法律費用、印刷費用等,以及投資銀行收取的服務費,但這些服務費相對于票面利率來說,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葉正加解釋道。
如果沒有去歐洲投資的需求,歐元債還是中國企業融資的一個好工具嗎?
劉北告訴記者,如果企業出于將歐元債作為分散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的需求時,投行方面通常會提醒發行人要考慮匯率風險。“如果沒有實際歐元結算投資的需求,我們會建議企業最好是在歐元債發行之后配合交叉貨幣掉期,或者通過套期保值的方式避免匯率變化影響到企業融資成本。”
“企業在離岸市場發行債券的主要目的是籌集資本,增加流動性,擴大投資者基礎,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要考慮消除利率風險,其實有很多衍生產品可以做到。”葉正加表示。
不可否認的是,包括歐元債在內的離岸債券市場能夠為企業提供一些在國內融資所不具有的優惠。如比傳統銀行市場擁有更長的年期(10到30年期),這是許多企業在國內“求之而不得”的目標—2013年下半年以來,內地與香港企業發行人所發行的海外債券中,就鮮少10年期以上的美元債券。除中海油和中石化,9月5日,中航國際發行了票息達6%的10年期美元債券;10月23日,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也分別發行票面利率為5.375%的10年期美元債和票面利率為6.375%的30年期美元債。在發行規模上,離岸債券市場也更具彈性,從5000萬美元(等同)作為私人配售到數十億美元的公開發售,都可以實 現。
從時間成本上看,首次在境外發行債券的主體,準備期包括前期的評級工作,大約需要2到3個月準備;備齊法律文件,大約需要1到2個月時間;真正進入海外債券的發行后,大約需要2到3個月時間完成。但一旦首次發行成功,發行人可以很快回到市場里,之后需要約3到4周的準備時間即可再次發行。
新窗口期
需要注意的是,國際資本市場窗口的開合是很快速的。
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劉北和他所在的瑞銀團隊剛剛協助中糧集團完成了其首次海外發行10億美元債券的工作。“把握合理的時間窗口,是在離岸債券市場發債的重點之一。”劉北稱。而今年以來美國的貨幣政策是否還會延續寬松?此信號始終未明確,這更為銀行家和企業尋找項目發行的時間窗口增加了難度。
2013年5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表態稱未來或收緊量化寬松,這使得持續大半年的美債牛市出現轉折,全球債券市場均受到影響,各國國債利率攀升,點心債等離岸債券市場開始放緩增長。市場普遍預計貨幣寬松政策將會在9月份推出,但美聯儲卻出乎意外地并沒有宣布量化寬松的時間表,于是債券市場開始反轉,由此又爆發出一個新的發債時間窗口。
劉北的瑞銀團隊接手的中糧集團美元債發行項目,大約是在7月底正式啟動。“當時我們預計9月份債券市場會出現波動。此后我們看到市場窗口狀態不錯,所以我們就配合發行人完成了項目。多數發行人在發行的時候都是要承擔潛在發行時間窗口的風險。”
如今市場普遍預期今年12月份或者明年年初美國貨幣政策可能會產生新的導向,進而又一次影響全球債市。在海外發債短暫的發行窗口期中,不少中資發行人懷揣“與其等待更好的市場窗口,不如盡快發行,盡量在利率上揚之前把債券發行出去”的想法,醞釀海外債券市場的資本運作。
那么企業發債究竟是選擇美元債還是歐元債?“中海油、中石化發行歐元債是水到渠成的,因為他們此前已經多次發行美元債。在交易過程中,能夠在歐元區獲得更多信任的,通常都是在美元債市場經過多次發行的、已經有了自己收益率曲線的企業,這樣有利于歐元投資者了解發行人的信用狀況。現在的海外債券通常是多幣種一起發行。”劉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