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克爾·戴爾 Michael Dell
戴爾公司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
“要是讓我來管理蘋果電腦的話,我會立刻將蘋果電腦公司關閉,把資金還給股東。”1997年10月6日,戴爾公司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被問及“如果由你掌管蘋果公司,你會怎樣做”時,做了這樣的回答。當時,蘋果正陷入財政危機。
那時他32歲,戴爾正處在井噴式的“黃金時期”—銷售規模成長了十多倍,達到了180多億美元,股價上漲了36000%—而他自己也被視為新經濟時代的“金童”,常常與工業時代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相提并論。在很多公開場合,他總結成功的秘訣是“找到了一種合適的商業模式。”
要知道一年前的1996年,戴爾還正忙于自我修正。其直銷模式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公司曾自信滿滿地生產了大量的4000型臺式電腦,但市場卻需要8000型電腦,結果倉庫內電腦堆積如山,但戴爾卻迅速反思,并找到了癥結—完善直銷模式背后的供應鏈及服務體系。
11年后的2007年,邁克爾·戴爾正面臨類似的困境—自1984年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當時,戴爾業績停滯不前,已有連續5個季度的收益低于市場預期,整體銷售額止步于580億美元。其全球最大PC廠商的頭銜恥辱地被惠普公司奪去,亦未能扭轉。2007年一季度,根據IDC的數據,惠普占據了19.1%的全球PC市場份額,戴爾的份額降至15.2%。“戴爾因為發展太快,在過去短短的十幾年內公司的規模就擴大了好幾倍,在急速擴張下,內部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官僚習氣。”邁克爾·戴爾在2007年對《環球企業家》解釋 說。
這像是一種宿命式的輪回:若一名創始人曾取得快而輝煌的成功,其繼任者則往往會在順水推舟時讓公司陷入困局。面對此種“成功者詛咒”,人們有兩個選擇。要么讓時間解決一切要么讓王者歸來。邁克爾·戴爾最終選擇了后者。
“你憑什么相信自己能再次成功?”《環球企業家》記者問。
“為什么不能?”一直平靜回答提問的邁克爾·戴爾因此而開始變得不耐煩。“你們要是不信,18個月后再來見我,到時候戴爾很多方面都會發生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