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劉易斯 Kenneth Lewis
美國銀行CEO
62歲的肯·劉易斯(Kenneth Lewis)無論什么時候總是看上去信心十足—即便是陷入來自股東、監管者和法律制定者們的重重指責聲中,當時是2009年。這位即將離任的美國銀行CEO仍然對《環球企業家》堅稱其2008年以500億美元天價收購的美林公司“已經看到了回報”。
2008年9月15日,他與前美林CEO約翰·塞恩站在鎂光燈下宣布達成500億美元天價收購之時,這位來自美國南方的銀行家所設想的是憑借一家全功能銀行登頂美國金融界,并能夠在未來成為全球頂尖的銀行業明星。然而在扮演了白衣騎士不久,夢想變成了泡沫。
金融危機中的一系列錯誤決定使得這家本來最有可能實現完美演出的銀行如今徹底被打上了“失敗者”的標簽—作為美國傳統商業銀行代表者的美國銀行曾17年沒有出現過虧損,但并購后的一個季度,其賬上就出現數十億美元的黑洞。
要知道美國銀行堪稱是傳統商業銀行的杰出代表,一度曾經在市值上超越了花旗和摩根大通,是全美最大的金融機構。但當下,資本市場的勢力已遠超借貸市場的勢力,交易收入逐漸取代利差和手續費成為銀行的盈利核心。這就使得美國銀行必須向華爾街靠攏,即建立自己的投資銀行業務。為此,早在1997年,劉易斯的前任麥科爾便曾經做過嘗試。當時,仍然在北卡羅來納國民銀行的麥科爾斥資12億美元收購了蒙哥馬利證券,但由于文化的巨大差異,這次收購并不算十分成功,
肯·劉易斯顯然并未吸取前車之鑒,當被問及是否對收購美林一事后悔時,肯·劉易斯操著典型的美國南方口音,迅速而堅決對《環球企業家》表示:“與回顧過去相比,我更愿意看看未來。”
這一悲情故事讓人不得不再度反思如下命題:金融機構的規模效應是否會在無限大的范圍內始終成立?大型銀行的增長是否只能通過并購交易完成?而業務更復雜、分支機構更多的“大而不倒”的銀行究竟能否被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