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銀監會牽頭九部委召開了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將三類P2P網絡借貸行為明確界定為非法集資,其中包括目前P2P行業頗為主流的“理財-資金池”商業模式。
這也意味著,一旦具體的監管辦法落地,P2P行業一場撥亂反正式的慘烈洗牌將無可避免。但多位P2P業內人士也坦言,監管機構目前僅劃出部分禁區,這些舉措較目前P2P行業所需要的完整監管框架相差甚遠。
作為國內互聯網金融較為成熟的領域—P2P網絡借貸的行業性沉淪,與監管機構此前的“節節敗退”甚至有意“縱容”直接相關,如今監管層不得不“痛下殺手”,P2P行業正持續積累的“大災變”也終于出現終結的曙光。
近期,有關“P2P網站亂象叢生”、“P2P網站頻現跑路詐騙”、“P2P網站平均每天死一家”等新聞不斷,一位中等規模P2P網絡借貸平臺負責人向《環球企業家》表示,P2P網絡借貸行業的危機“從九月寫到十一月,幾乎每篇都有新案例,不帶重樣的”。
但與此同時,每月依舊有大量新的P2P網絡借貸平臺上線,其中不乏將“跑路經驗”原樣照抄意圖賺快錢的渾水摸魚者。雪上加霜的是,面對持續的“亂局”,部分已初具規模的P2P網站也開始“下水”,打起“非法集資”的擦邊球,抑或在線下以“類傳銷”的方式開拓新的客戶資源。
日趨沉淪的行業主流游戲規則,持續緘默的行業監管者,部分明知是“龐氏騙局”卻仍然抱著賭徒心態投資的P2P借貸出資人,以及超常規膨脹的網絡借貸總規模和從業人數,這一切似乎都表明 ,積聚巨大風險的P2P行業,一場“災變”正愈演愈烈。
劣幣與良幣
無人生來就是壞孩子,但現實會是黑幫最大的母親。
這句好萊塢黑幫影片的經典臺詞,用以描繪P2P行業主流游戲規則的隕落歷程,可謂恰如其分。
P2P網絡借貸在中國的實踐起于2007年。一如其他“進口型”的互聯網創新,早期的國內P2P平臺大多有著Prosper、Lending Club、Kiva等國外成熟同類網站的強烈投影,其商業模式也基本沿用了Prosper和Lending Club之類由借款人和放款人在P2P平臺上按照一定規則進行接洽、P2P平臺收取交易手續費的套路。
隨著2011年、2012年國內P2P網絡借貸步入爆發式增長期,其他一些P2P商業模式也相繼在國內落地。其中較為典型的包括愛投資網所采取的由實體擔保公司提供融資項目資源,對接P2P平臺資金的網貸對接擔保模式,開鑫貸、有利網所采取的由部分小額貸款公司提供融資項目資源,對接P2P平臺資金的網貸結合小貸模式。
與此同時,拍拍貸、宜信等國內P2P平臺的先行者也紛紛加碼擴大業務規模,試圖迅速形成借貸規模和客戶資源的雙重優勢,相關網站的廣告也正式在這一時期開始大量進入公眾視野。
直到此時,盡管發展階段和模式各有差異,上述被列舉的P2P行業典型樣本大多仍屬于單純的中介服務平臺性質,并未實質性介入放款人與借款者的借貸行為之中。“好比是婚介所,我們出場地、出飲料,把人約過來,談成談不成,我們不會直接干預。如果談的過程中出現糾紛,我們也不必承擔很大責任?!币患依吓芇2P網站負責人表示。
一位海外P2P網絡借貸網站的高管則認為,無論張開雙臂擁抱新模式的中國新生P2P網站,還是沖擊更大市場份額的國內老牌P2P網站,其核心目的都是希望找到吸引風險投資的買點,進而在獲得融資后爭奪行業主導地位,以便在爆發式增長的市場中確立主導地位。
治亂更替的轉折點出現在2012年下半年,一批另有訴求的P2P網站陸續上線,并迅速以兇悍的市場拓展模式,影響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軌跡?!皬囊婚_始,他們就不打算做長遠生意?!鼻笆鲋行蚉2P平臺負責人表示,“他們所要做的是短期套利,只是利用P2P的名義做集資而已?!?/p>
這種灰色生意同樣有模式差異,最典型的就是純資金池、自融及純粹龐氏騙局詐騙三類。其中對行業規則侵蝕最為顯著的正是純資金池和自融兩種玩法。
所謂“純資金池”,其核心就是打破P2P行業中放款人和借款人直接進行借貸交易的傳統,而由P2P平臺網站以所謂打包理財或推出理財組合的名義,將放款人的資金集中起來形成資金池,再由平臺自主決定投資方向。
“在現實操作中,確實有一部分平臺是拿資金池資金對接到項目,但也有很多是拿資金池的資金去做高息的民間借貸,卻會用其他的項目信息來應付放款人?!币晃籔2P平臺負責人指出,將資金投入民間借貸所面臨的巨大風險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放款人根本無法掌握自己資金的具體流向,反倒由P2P平臺出面去投資。這顛覆了P2P網絡借貸信息雙向透明的基本原則,也破壞了P2P平臺的中立地位”。
可是,相比于只拿交易手續費的盈利模式,這種集中運用放款人資金的資金池模式不僅能獲取更高的投資收益,還能顯著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更可以用一般融資項目難以達到的高額投資收益率吸引更多放款人,甚至在部分融資項目出現風險的情況下,P2P平臺還能在放款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掩蓋風險、回避糾紛。
基于上述“優點”,大量原本單純發揮中介職能的P2P網站也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資金池模式的嘗試,推出一系列所謂的網站定制理財產品。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連銀行理財的資金池都因風險問題被明令禁止,這些P2P平臺私搭的“資金池”所暗藏的運營周轉風險更令人難以放心。至于部分P2P資金池所投資的高收益項目,其項目風險之高也可想而知。
至于自融模式,則是部分融資主體自辦的P2P借貸平臺,僅僅是將P2P平臺當做滿足自身融資需求的一個融資渠道,這更是徹底破壞了P2P平臺的第三方獨立性,也讓P2P平臺對借款人所應起到的信息審核和風險控制功能淪為空談。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一位自融型P2P平臺運營者也在抱怨“自融P2P”的墮落。“雖然做的是自融,但我是開小貸公司的,對接的還是公司的小貸項目,所以還是會去審核借款人的資質。但現在很多自融平臺,是搞房地產的人弄的,像剛出事的銅都貸,他搞來的錢都自己用了,這不就是非法集資嗎?”
正是由于資金是自己所需,多數自融P2P平臺同樣許以高息,以吸引放款人。而在資金池模式和自融模式均以高收益作為賣點的情況下,堅持傳統中介服務的P2P平臺反而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最終的指向必然是令中國P2P網絡借貸整體淪為非法集資的“網絡變 體”。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正規P2P平臺基于資金安全性而設立的復雜投資流程,卻也令習慣于一鍵式服務的互聯網用戶產生心理抵觸。反倒是目的不純的P2P平臺以犧牲風險控制為代價,提供了看上去更好的用戶體驗。而在互聯網金融的投資者教育極為欠缺的情況下,這也成為“劣幣驅除良幣”的又一輔因。
亡羊補牢
早在2012年P2P平臺成立速度屢次刷新紀錄之時,即有P2P行業人士發出“劣幣驅逐良幣”的預警,但監管機構卻始終未對此給出正式回應。甚至直到今天,P2P行業的監管主體究竟是何機構,同樣沒有定論。
有監管機構人士指出,由于P2P屬于新生事務,無論銀監會還是央行貿然介入管理,不僅不會帶來監管利益,反倒有可能因為一些新的業務風險點,而遭遇額外的責難。另一方面,對P2P行業整體規模也一直缺乏權威數據統計,其行業規模是否達到監管部門單獨規范管理的門檻,在監管機構內部同樣面臨爭議。
監管的空白則刺激了P2P平臺游走禁區的積極性,甚至部分P2P平臺大力發展線下營銷渠道,以期通過數萬人的營銷隊伍和傳銷式的營銷模式,在監管政策出臺前造成“大而不能倒”的既成事實。甚至還有民間借貸業者直接轉戰網上,將P2P直接作為從事集資活動的保護傘,進而產生了“網站沒有任何廣告卻坐擁千萬交易額”的奇特景象。
不過,據《環球企業家》獨家獲悉,包括央行、銀監會及各地金融局在內的三方已經將針對P2P的監管機制構建納入議事日程,未來央行方面對P2P進行監管的具體執行部門或為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
據央行人士獨家披露,監管機構對P2P行業的最大擔憂正在于行業發展過于迅速,實質吸收了大量存款類資金而可能引發巨大的兌付風險。與之相比,小貸公司由于不具備吸存功能,反而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為此,除去監管機構共同推進立法規制外,監管機構也希望更多鼓勵獨立P2P平臺和小貸公司、擔保公司進行合作的業務模式,而對自融P2P平臺及大量介入線下融資的P2P平臺采取嚴格管束。監管機構亦鼓勵各地P2P平臺設立行業互助基金,以控制單個平臺經營風險的擴大和蔓延。
在具體的監管機制上,監管機構更傾向于采取“就近管理”原則,由各地金融辦作為監管主體?!啊徒芾怼脑蜻€是希望避免P2P平臺負責人跑路情況的出現,便于盡快處置?!边@位人士表示。
此外,本身具有江蘇省金融辦及國開金融背景的開鑫貸,則成為監管機構較為屬意的典型模式。在開鑫貸的模式中,正是由擔保公司提供融資項目資源并協助增信,開鑫貸作為平臺負責資金籌集,并由合作的銀行負責貸后監測,即項目資金的后續管理,“產生的收益,就由放款人、平臺、擔保公司和銀行進行分割,這樣就是共贏的局面。”
而在監管機構的亡羊補牢之策中,招商銀行試驗的銀行開設P2P平臺的模式,也被認可。“畢竟銀行抗風險能力強,強化對兌付風險的控制,將是P2P未來監管的核心出發點?!鼻笆鲅胄腥耸繌娬{。